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9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美]丹尼尔·贝尔 著高铦,王宏周,魏章玲 译
版权信息
书名: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作者:[美]丹尼尔·贝尔
译者:高铦,王宏周,魏章玲
书号:ISBN 978-7-210-09921-5
版权: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目录
中文版序
1999 年英文版序 技术轴心时代
1976 年英文版序
1973 年英文版序
导 论
方法论补记
后工业社会面面观
后工业社会思想史
本书计划
第一章 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社会发展理论
马克思的两大图式
后马克思主义:西方的对话
马克思主义:官僚政治的问题
苏联:官僚政治和新阶级
社会发展:莫斯科的看法
捷克对未来的看法
后工业社会:一种概念性图式
第二章 从商品到服务:不断变化的经济形态
工作部门和职业
后工业社会的几种劳工问题
教育与地位
黑 人
妇 女
非营利部门
“新”工人阶级
变革的限制
第三章 知识和技术诸方面:后工业社会中新的阶级结构
变化的速度
规模的变化
知识诸方面
定义“知识”
知识的计量
知识的分解
技术进步的计量
现代化和技术发展
经济进步的计量
对技术的预测
知识社会的结构
知识阶级诸方面 76
科学精英和大众
受过高等教育者的未来形象
体制结构
资源分配
结论
第四章 公司的从属性:经济化模式和社会学化模式之间的紧张关系
新的批评
经济化模式
公司:一种新的社会发明
经济化模式的局限性
国民生产总值、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
社会学化模式
种种规划
作为社会学机构的公司
义务的平衡
公司的转折点
私有财产还是私有企业?
“公司”的含义
从艰苦奋斗到平淡无奇
第五章 社会选择和社会计划:我们的概念和工具的适应性
社会抉择和社会价值:需要新的算法
群体政治和个人领导
数字、互动与密度
扩散和规模变化
社会单元的适当规模和范围
公共与私人
社会结算系统
规划工具
社会指标是什么?
时代前景
第六章 “将来由谁统治?” 后工业社会中的政治家和科技治国论者
范 式
时间机器
初现的年代
科技治国思想与观念
物支配人
军人支配物
由谁掌权?
政治角逐场
结语 未来的议程
社会制度是怎样改变的?
科学的未来
科学的精神气质
科学领域的政治
能者统治与平等
Ⅰ
取消学校教育
Ⅱ
重新界定平等
反对能者统治的情况
Ⅲ
卢梭和人类的虚荣
穆勒和代议制的逻辑
罗尔斯和公正
对能者统治重下定义
Ⅳ
公正的能者统治
匮乏的终结?
新的匮乏
文化与意识
作为仲裁者的政治
国际背景
结 论
出版后记
中文版序
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以下简称《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最新版的中译本现在出版面世,可喜可贺。
该书在 30 多年前的 1984 年由商务印书馆推出首部中译本(内部发行)。其后,台湾桂冠图书公司于 1989 年在台湾出了此译本的中文繁体字版。新华出版社 1997 年在大陆正式出版发行此书,并将其收入该社《影响世界的著名文献》。
多年来,《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在国内外广受瞩目,“后工业社会”一词也成为当代的流行语。贝尔所提科技发展与现代社会的特征,在当今世界的许多方面有所印证。现在,江西人民出版社与后浪出版公司郑重推出原书最新版的中译本,并收入作者的长篇新版前言,使贝尔关于后工业社会的思考与主张更完整地展示给广大读者,至为重要。
新版中文本的翻译分工如下:高铦——1999 年版前言、1976 年版前言、1973 年初版序、第 1 章、结语;王宏周——导论,第 2、3、5、6 章;魏章玲——第 4 章。高铦负责全书审校及新、旧版内容核改。
历次中文版(1984、1989、1997)均附有译者序言,主要是译者联系多年研习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体会对本书的一些思考,虽是多年前写的,但内容主旨并未过时,现综合补充如下,供读者参阅:
未来研究和社会预测是中外历史上许多学者和社会活动家所热衷的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社会变迁加速,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这些因素推动未来研究与发展研究日益结合。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与未来学家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是这方面的一部代表作。发表以来,受到国际学术界和各方瞩目。
战后以来,国际学术界对发展问题的研究,在理论探讨上日益扩大和深入,理论结构也出现相应的演进,即:由初始的经济增长理论演进为经济发展理论,再演进到整体发展理论。战后初期以至五六十年代的发展研究主要反映西方经济学界探索经济增长的要求。哈罗德(R.F. Harrod)和多马(E.D. Domar)的经济增长模型、拉格纳·纳克斯(Ragner Nurkse)的平衡增长理论和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dan)的“大推动”理论以及罗斯托(W.W. Rostow)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等都反映当时以加速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视经济增长为发展主要标志的西方传统派观点。随着形势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实践日益证明,以西方大国的目标和模式为中心的经济增长理论不适用于第三世界国家的现实,经济指标的增长并未带来贫困的减少和大多数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增长不等于发展。因此,经济发展理论日益兴起,成为经济学重要的一支,是为发展经济学。有人提出:增长经济学主要以发达国家为对象,发展经济学则以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为对象。发展经济学家都逐渐重视增长指标以外的其他发展要素条件。例如,提出了“满足基本需要”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与目标。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明确认识到发展不单是实现经济目标,而且应重视社会目标以及其他有关条件。经济发展理论由此逐渐演进到整体的发展理论,即探讨和研究包罗经济、社会、政治、历史、文化、价值观,以至生态环境、国际关系等多方面、多学科的社会整体发展。
20 世纪 70 年代是各种发展理论比较集中提出的时期。现试把其中一部分按时间顺序列举,从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是对世界未来发展的分析与设想,也可以反映未来研究和发展研究相结合的趋势。
1970 年
W.W.罗斯托在《政治与成长阶段》一书中提出“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