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修养课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序 言
“修养”既指个人修炼涵养自己德行、才识、情感、信念和意志的过程,也指通过这一过程而涵化在心灵中并在言行中体现出来的德行素质、文化素养、精神状态及行为习惯等。前者预示着人生始终处在自我更新与提高的进程中,人在反省察识、陶冶品性和躬行实践中成长;后者说明修养乃是一个习得的、变化的和生动展现着的人类精神,既是每个人后天拥有的精神财富,也是获取这种财富的能力与状态。修养是人生永恒的主题之一,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体现了人类赋予自身生活以意义、价值和尊严的特性。
修养体现在认知和行为中。宽泛地说,“修养”包含“修身”和“养性”两个层面,“修身”主要指把已经习得的素质与德行在身体的言谈举止中表达出来,使其恰如其分地展现;“养性”主要指通过“正心”、“诚意”的涵养察识功夫来固化和彰显自己的先天之性,使自身的天性不被后天见闻之知所影响、所损害。由此分析,修身需要在后天的日常行为中不断加以操练,追求后天的“已发之和”,侧重“动”的功夫;养性需要在诚敬的直觉中感知先天之性,追求先天的“未发之中”,侧重“静”的功夫。时时、处处皆是修身养性的契机和场景。
人的认识影响、引导和驱动着人的行为,行为中包含着并深化或校正了与此相关的认识。处于某一阶段的个人,其所得到的道德认识、情感与意志皆是其德行的构成要素。换言之,具体情景中的人的德行呈现为一个相对固定的“精神实体”,此实体是以其精神状态为表象,这一德行只是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一个环节。随着在道德情感驱动下道德行为的践行与反思以及伴随而来的道德经验的积累,德行自身的成长是自然而然的。在每一次的道德行为中,自身固有的德行得到了与具体事件相结合的实践,而德行也借着每一次锻炼不断地精炼与纯洁。在这样一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中,人的修养程度不断地得到提高,其在行为中便愈加得体和自然。个人成为德行实现自身的方式。人也因为德行而部分地实现了自身。
虽然人们可能对上述“知”与“行”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缺乏自觉的反省,但知行关系必然真切地发生在每一个修养者身上。有生活,也有对生活的认识,二者交织在一起。深刻而完整地理性认识为道德行为的执行提供理性自觉和情感动力。没有抽象的人,也没有抽象的知行关系。如果人生如同一场生存斗争,那么,如何让生活在具体情境中的个人真实感受到“德行”的存在及其意义,进而指导其生活,并从中得到安宁?换言之,依靠信念而来的“德行”如何面对理性的反思?人又如何从德行信仰中找出心灵的归属感和自由?
应该在反思人类现代生存境遇的基础上探索修养得以受到重视与持续进行的理论根据和思想基础。我们的生活正处于变动、整合和更新之中。这是一个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受惠于科技革命和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一个产品日益丰富的可见世界正不断地展现在人类面前,信息技术及其相关产品的发展与更新,新材料、新能源和新技术的发现、发明和运用,使人类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毋庸讳言,这种变化在改变人们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意识和心灵,人们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性大大增加,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并存。人类为自身的发现而欢欣鼓舞,为拥有如此巨大的改造世界的能力而自豪,借助于理性原则、科学技术和青年般的热情,人们把注意力转向于这样一个变化着的时代,被前现代社会所忽视的生活内容受到关注,长期不被重视的自然界重新获得了新的吸引力,似乎期待着人们去揭开面纱一探究竟。“现实”在人们心灵中获得了有分量的地位,因为现实中的问题接踵而来。宇宙太真实,矛盾太具体。“现实”分散了人类的注意力和精力,不断刺激和影响着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召唤着人们对人类生活的共同体进行研究和治理,在人类生存与自然存在之间寻找生活富足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在人与人结成的生产关系中寻求公平与效率、自由与秩序之间的平衡,同时去寻找民主、正义和人权的实现方式。在政治与经济关系更加密不可分之时,文化与政治、经济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社会正日益成为一个庞大的运转机器。
在上述可见的世俗化和多样化的生活世界中,人类生活的思想基础也发生了改变。在现代社会中,人类对自身、自然和社会运作机制的认识愈加深广,知识门类的拓展,社会组织部门的增加,社会阶层的分化细化,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历史的展开以及多元价值观和文化的碰撞交流,使现代社会正日益复杂化和系统化。人类交往日益频繁,生活节奏加快,一体化、互动性增强的同时系统的脆弱性也有所显现,利益的冲突和博弈与古代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此情景下,思想的重点从传统对“人”的问题的重视转向对“社会”问题的重视。与此相应的理论学说获得了得以产生和传播的现实土壤。思想关注的核心话题由自身修养、德治、秩序、礼仪逐渐转向人权意识、法治观念、公平正义、理性启蒙、利益博弈、环境伦理等。这些“思想”要为新世界、新生活做出说明和论证。例如,就伦理而言,传统的美德伦理学受到了功利主义、契约论和应用伦理的挑战与补充。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也体现在生活之中,实践理性和工具理性逐渐养成于现代人的心灵中。“新思想”自觉承担起建立和完善人类意义世界和价值体系的责任。新思想试图对个体化和碎片化的生活作出解释和指导。唯有整体的存在,才能给分散的生活以目的和意义,所以思想便给了生活一个看不见的基础,并成为可见世界的根本并构成其本质,但这个基础被悬置起来了,其关注核心仍在于现实。不如说,现实与现实的基础是合二为一的,唯有在现实里才能找寻到统一性和意义。
与此同时,传统思想提供了更为厚重的系统的修养理论。虽然时代在变化,但人类生活的基本问题没有改变。当人们把目光转向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时候,对自身心灵的关注便会减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越是纠缠于人间事务,自己灵性修养的时间就越少。个体生活若被分为几个片段和几个层面,就无法找到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诚然,离开人间事务,修养也无从谈起。
尽管如此,“生活”虽然“丰富”了精神世界,但这一过程自身需要反思与自觉,并于此之中使得心灵的感知与分析能力得到发展,运用于人生问题的解决之中。“新事物”只不过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选择机会,改变 ............

书籍插图:
书籍《北大修养课 》 - 插图1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北大修养课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