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悟红楼 - 刘再复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共悟红楼
——关于《红楼梦》的长篇对话录
刘再复 刘剑梅
三联书店
目 录
不为点缀而为自救的讲述——“红楼四书”总序
天上的星辰 地上的女儿
青春共和国的领悟
第一辑
第一章 《红楼梦》阅读法门
(一)学与悟的分野
(二)心灵悟证与身世考证
(三)悟证抵达深渊
(四)悟证与知识考古学
第二章 《红楼梦》精神内涵的四维结构
(一)欲向度
(二)情向度
(三)灵向度
(四)空向度
第三章 《红楼梦》的题旨选择
(一)立名的选择
(二)立旨的选择
(三)立境的选择
第二辑
第四章 对《红楼梦》的女性主义批评
(一)女性主义的多元立场
(二)骑士精神与女儿崇拜
(三)女儿性与女人性的冲突
第五章 女性的历史视角
(一)父性向上之眼与母性向下之眼
(二)男人的中心眼睛和女子的中性眼睛
(三)历史的质在女子身上
第六章 通观美学与青春图式
(一)曹雪芹的通观美学
(二)女儿本体论
(三)质美、性美、神美、貌美
(四)情痴、情毒、情悟
第三辑
第七章 父与子的冲突
(一)贾政的焦虑
(二)正统与异端
(三)世俗贵族与精神贵族
(四)世界原则和宇宙原则
第八章 两种人生状态
(一)人生的本与末
(二)《好了歌》与大乘止观哲学
(三)平淡栖居状态与诗意栖居状态
(四)寻找澄明之境
第九章 关于第三类宗教的讨论
(一)“创教”课题
(二)高于道德境界的类宗教境界
(三)第三类宗教的假设
(四)易信仰:审美代宗教
第四辑
第十章 红楼女性的文化类型
(一)林黛玉的庄禅文化投射
(二)史湘云的名士文化投射
(三)王熙凤、探春的法家文化投射
(四)文学文化大自在
第五辑
第十一章 异端与荒诞意识
(一)槛外人的异端内涵
(二)反讽小手法与荒诞大范畴
(三)《红楼梦》的荒诞哲学
(四)曹雪芹的“槛外人”与加缪的“局外人”
第十二章 东西方两大文化景观——曹雪芹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宝玉与基督
(二)拯救与自救
(三)返回苦难与超越苦难
(四)宝玉、阿廖沙、梅什金
重新拥抱文学的幸福
不为点缀而为自救的讲述——“红楼四书”总序
刘再复
去国十九年,海内外对拙著《漂流手记》(散文九卷)有不少评论,其中我的年轻好友王强所作的《漂泊的哲学与叩问的眼睛》一文道破了我的写作“奥秘”:讲述只是拯救生命的前提和延续生命的必要条件。他以讲述《一千零一夜》故事的动因为喻,说明我的作品不是身外的点缀品,而是生命生存的必需品。相传萨珊国国王山鲁亚尔因王后与一奴隶私通,盛怒之下将王后及奴隶处死。这之后又命令宰相每天给他献上一少女,同寝一夜,第二天早晨杀掉,以此报复女人的不忠行为。宰相的女儿谢赫拉查德为拯救少女,自愿嫁给国王。她每夜给国王讲一个故事,国王因为还想听下一个故事就不杀她,结果她讲了一千零一个故事。她的讲述是生命需求,是活下去的需求。我的《漂流手记》第五卷《独语天涯》,副题叫做“一千零一夜不连贯的思索”,全书写了一千零一则随想录。王强的评论击中要害,说明我的讲述理由完全是谢赫拉查德式的生存理由。王强讲的是我的散文,其实,我的《红楼梦》写作,也是同样的理由、同样的原因。动力也是生命活下去、燃烧下去、思索下去的渴求。不讲述《红楼梦》,生命就没劲,生活就没趣,呼吸就不顺畅,心思就不安宁,讲述完全是为了确认自己,救援自己。正因为这样,在写作《红楼梦悟》之前,我就离不开《红楼梦》,喜欢和朋友讲述《红楼梦》,与那个宰相之女一样,不讲述就会死。至于讲完后要不要形成文字,倒不是那么要紧。倘若不是学校、朋友、出版社逼迫,我大约不会如此投入写作,几年内竟然写了“红楼四书”(包括《红楼梦悟》、《共悟红楼》、《红楼人三十种解读》、《红楼哲学笔记》)。这一点,剑梅也可作证,如果不是她的逼迫,我大约不会对她讲述,而且讲完还认真地整理出《共悟红楼》对话录。
除了个体生命需求之外,还有没有学术上的需求呢?当然也有。不过,这不是缔造学术业绩的需求,而是追寻学术意境的需求。说得明白一点,是想把《红楼梦》的讲述,从意识形态学的意境拉回到心灵学的意境,尤其是从历史学、考古学的意境拉回到文学的意境,做一点“红楼归位”的正事。《红楼梦》本来就是生命大书、心灵大书,本就是一个无比广阔瑰丽的大梦(有此大梦,中华文化才更见力度)。梦可悟证,但难以实证,更难考证。在人文科学中,我们会发现真理有仰仗逻辑分析的实在性真理与非逻辑非分析的启示性真理,后者就难以实证。熊十力先生把智慧区分为量智与性智,前者可实证,后者则只能悟证。世上几个大宗教和中外文化中的一些大哲学家都发现第一义存在(上帝、道、无等)难以言说,既不可证实也不可证伪。康德说“物自体”不可知,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相通。文学蕴含的多半是感性的启示性真理,是难以考证实证甚至是难以论证的无穷意味。《红楼梦》中的所谓“意淫”,是一种想象活动。这种想象本身就是神秘的、反规范的、无边无际的心理过程。这恰恰是典型的文学过程。贾宝玉和他的许多“梦中人”的关系,都包含着这种“在想象中实现爱”的关系,这是《红楼梦》很重要的一部分精神内涵,但很难实证与论证,只能悟证。再如小说文本中多次出现的“幽香”、“香气”,也无法实证。第五回宝玉梦中到太虚幻境,“但闻一缕幽香,竟不知其所焚何物。宝玉遂不禁相问。警幻冷笑道:‘此香尘世中既无,尔何能知!’”第十九回中,宝玉在黛玉处,又“只闻得一股幽香”,于是“一把便将黛玉的袖子拉住,要瞧笼着何物。黛玉笑道:‘冬寒十月,谁带什么香呢?’宝玉笑道:‘既然如此,这香是那里来的?’黛玉道:‘连我也不知道,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宝玉摇头道:‘未必,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香球子、香袋子的香。’”到底警幻仙子和黛玉身上飘散出的是什么香味,有的学人说,这是美人身上的体香,也有人说是衣服中的物香,而我却通过悟证,说明这是警幻、黛玉“灵魂的芳香”,对于黛玉,也许正是其前世“绛珠仙草”的仙草味。这种不可实证却可让人通过感悟进行想象和审美再创造,便是文学,便是历史学、考古学和其他学科难以企及的文学。我在“红楼四书”中 ............

书籍插图:
书籍《共悟红楼 - 刘再复》 - 插图1
书籍《共悟红楼 - 刘再复》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共悟红楼 - 刘再复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