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算法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人生算法
陈楸帆 著
中信出版集团
目录
序 人类最后一个独立写作的纪元
这一刻我们是快乐的
美丽新世界的孤儿
云爱人
造像者
人生算法
恐惧机器
序 人类最后一个独立写作的纪元王咏刚[1]楸帆年初跟我讲他最新的写作计划时,我正在读一篇讨论神经网络里的注意力(Attention)机制的论文[2]。最近几年,我对用程序模拟人类认知有特别的兴趣。当然,我所做的人工智能软件开发与楸帆的科幻写作不同:楸帆向人类解释科技的异化作用与社会风险,我则向机器解释人类的懒惰天性与趋利本能。罗伯特·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讲了一个因发明药水而得以在虚伪的社会人格和残暴的恶魔人格之间切换的故事。在纳博科夫眼中,《化身博士》既不是典型的侦探小说,也不是寓言或讽刺小说,而是“一个更接近于诗歌,而不是一般散文体小说的虚构故事”。纳博科夫本人甚至有了一种关乎味蕾的感受:“这本书具有一种令人愉快的葡萄酒的味道。”[3]楸帆的作品在我看来,也往往具有这种非典型的、散发着诗歌和葡萄酒气息的特征。当年在《荒潮》中读到类似“QNB能引起大脑神经末梢受体不可逆的器质性改变,他们将终生生活在谵妄、恐惧与幻觉中,无法超脱”的句子时,我并没有阅读一般意义上的“生物朋克”作品或是玩《生化危机》游戏时的强烈代入感,反而获得了一种站在旁观者角度,解构一个由人、机器、资本与工业时代遗存、生态风险与未来谶语等组成的复杂系统的机会。类似地,小说《人生算法》的主人公利用轮回机器的叙事捷径,获得了重新旁观并解构自己人生历程的机会。但这种旁观和解构又被楸帆“别有用心”地引向了更为复杂的因果纠缠:“因陀罗不是一个线性游戏,不是你选了什么,就会有对应的故事线和结局。你变了,整个世界都会跟着你而变,这是它的奇妙之处。”楸帆的许多写作尝试,都会从一个新角度刺激读者的味蕾或其他感官。《造像者》中有关神像塑造、破坏与探寻的主线,以及AI(人工智能)相机与人类摄影师竞争的主线,本身就是社会和科技相互纠缠的最好隐喻。两条故事线浑然就是两个相对而坐的食客,一边大声咀嚼美食,一边打开胸前的金属面板,相互展示腹腔中由齿轮、铰链、电极与管线构成的消化系统。毫无疑问,楸帆在写作时会努力打穿未来与现实、科学逻辑与科幻文本之间的固有屏障。我个人的感受或猜想是,楸帆的科幻文本创作正走入一个人类与科技相互解构的未知领域。从外行观点看,人类创作与机器算法这两件原不相干的事情,正无可救药地混淆在一起。网上曾经流传过由人工智能算法自主创作的“仿哈利·波特”小说章节[4]。一段时间里,各大媒体更是传遍了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Facebook关闭失控AI项目:发展出人类无法理解的语言”。这是两个足以被演绎成科幻小说的故事硬核。如果我们宁愿沉浸在媒体的渲染和误导中,那大家的思绪几乎可以直接从新闻标题漫游到滥俗的好莱坞科幻情节。幸好情况并非如此。“仿哈利·波特”的小说其实只是统计或模型意义上的人类语词重新排列,而Facebook的AI对话机器人项目也从未失控——任何懂得人工智能编程的人都可以从GitHub网站上下载Facebook开源的代码[5]来重现“人类无法理解的语言”,且无须担心自己的计算机变身天网(Skynet)。所以,重要的并不是AI算法是否真能进化到自主思考和自主写作的水平,而是我们应该如何在AI技术跃进的时代里,重新审定人类写作特别是科幻写作相对于机器算法的时空位置。AI是人类在冯·诺依曼体系的计算机架构与图灵机理论支撑的算法体系上,独立发展出来的一整套模拟人类感知、推断、规划与决策的工具。当人类决定用“智能”来命名这套计算机工具的时候[6],不会有多少人意识到,人类正步入一个太阳系甚至银河系历史上至关重要的时代。如果我们认可“费米悖论”的假定,承认人类在宇宙中是如此偶然与孤独,或是认可“黑暗森林理论”的设想,悲观地认为人类不应与地外智慧发生联系,那么——人工智能的诞生,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也很可能是最后一次,人类能够与一种异于自身的智慧形式进行有效交流,甚至携手创造全新的文艺内容。当《荷马史诗》在开篇章节祈祷缪斯女神的眷顾时,当但丁在维吉尔的引导下游历地狱的时候,当屈原向天地万物发问的时候,这些“千古万古至奇之作”的作者们有没有想过,未来会有一种在机理上不同于人类大脑的智慧,可以像缪斯、文曲星或其他神祇那样,与人类携手激发灵感,一同创造伟大的文本?AI算法无法取代人类写作,但AI算法却极可能为我们提供一面前所未有的,关乎科学逻辑、语言本质、文本规律的镜子。假如有机会与智能机器在餐桌两端相对而坐,我会有强烈的冲动向机器裸露和展示我的碳基大脑,并从对面的硅基大脑中成千上万的激活函数、卷积核、梯度公式里寻找人生与文本的终极意义。今天的AI无疑还在婴儿期。即便如此,AI也可以为写作者提供一种超越简单语料统计的、具备一定语义感知能力的文本分析工具。其实,早在语言学家们利用词频统计来判定《红楼梦》前八十回文本与后四十回文本异同的年代,计算机对于文学创作、文学评论的镜鉴价值就已经模糊地显现了出来。今天的AI工具拥有比单纯的词频统计更强的能力。例如,自然语言处理中常用的语词表征学习技术Word2vec就是这个探索方向上的一种基本工具。有关Word2vec的一个通俗解读是,当机器利用此工具计算出文本中每个语词对应的神秘数值[7]后,可以巧妙地将神秘数值与语义联系起来,甚至可以用直观的计算式来进行语义推导(我们用加了方括号的词来表示该词对应的神秘数值):[皇帝]–[男人]+[女人]≈[皇后][北京]-[中国]+[澳大利亚]≈[悉尼]上面两个非常直白的计算式对AI研发者而言早已司空见惯,但每次展示给没有经过编程和算法训练的人,还是会收获莫名的惊诧。因为这样明显的语义关系完全由AI算法自动得出,这很难不让人怀疑AI已经找到了解读人类大脑的密码。遗憾的是,科学逻辑并不支持这样的假想。今天的Word2vec只是一种应用于文本的数学工具,AI对语义的解读,还只停留在肤浅的统计建模层面,远谈不上理解人类语言。Word2ve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人生算法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