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书读懂中国人文社会(套装共8册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4.1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中国哲学简史
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乡土重建
美学漫步
人生的三路向
1644:帝国的疼痛
中国近代史
历史地理学十讲
陈从周说园
中国哲学简史
版权信息
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译者:赵复三
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第三章 诸子的由来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第六章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第八章 名家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第十章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第十一章 后期的墨家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而上学
第十六章 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
第十七章 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
第十八章 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
第十九章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
第二十章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基础
第二十二章 禅宗:潜默的哲学
第二十三章 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
第二十四章 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第二十五章 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
第二十六章 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第二十八章 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
英文版编者引言
译后记
陶渊明(公元372—427年)
中国美术作品中的许多杰作都是写山水、花鸟、树木、竹枝。在许多山水画里,山脚下、溪水边,往往能看见一个人,静坐沉醉在天地的大美之中,从中领会超越于自然和人生之上的妙道。
墨子(约公元前479—前381年)
照墨子的主张,“是”就是“交相兼”,“非”就是“交相别”。墨子指望通过这样的政治规范,再加上宗教的规范,可以使天下之人都实行兼爱。
老子(约公元前571—前471年)
道是万物之所由来。既然物从来自在,道就从来自在,道这个指称也就从来自在。它是一切起源的起源,因此它见到了一切的起源。
惠施(约公元前350—前260年)
惠施曾有“合同异”的论点。他在“十事”中,由“万物毕同”的前提引申到“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的结论。在后期墨家看来,这种引申是谬误的,原因在于“同”字的含义模糊。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年)
法家为了适应新的政治情况,建议采用新的方法治理国家。照法家看来,这些是颠扑不破的治国方法,首先是制定法律。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
董仲舒青年时代潜心读书,据说他曾在窗上垂帷,三年不曾向窗外眺望,最后终于完成了《春秋繁露》这部巨著。
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年)
庄子在《逍遥游》的故事里提出了一个独立的人(大鹏),超越有限而融入无限,享受到无限所给予的绝对快乐。他因超越了有限、融入无限而“无我”。
慧能(公元638—713年)
神秀的诗偈所强调的是道生所说的宇宙心或佛性,慧能所强调的则是僧肇所说的“无”。在禅宗里,有两句常说的话:“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神秀的诗偈表达的是前面一句,慧能的诗偈表达的则是后一句。
朱熹(公元1130—1200年)
朱熹在中国学术史上,常被称为朱子。他不仅学问渊博、深思明辨,而且留下了大量著作,仅语录就有一百四十卷之多。程颐开创的理学到朱熹而完成。
王国维(公元1877—1927年)
余疲于哲学有日矣。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余爱真理,而余又爱其谬误伟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伦理学与纯粹之美学,此吾人所酷嗜也。
自序
小史
[1]
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
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
余著此书,于史料选材,亦既勉竭绵薄矣,复得借重布德博士(Derk Bodde)之文才,何幸如之。西方读者,倘觉此书易晓,娓娓可读,博士与有力焉;选材编排,博士亦每有建议。
本书小史耳,研究中国哲学,以为导引可也。欲知其详,尚有拙著大《中国哲学史》
[2]
,亦承布德博士英译;又有近作《新原道》
[3]
,已承牛津大学休士先生(E.R.Hughes)英译;可供参阅。本书所引中国原籍,每亦借用二君之译文,书此致谢。
一九四六至四七年,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任访问教授,因著此书。此行承洛克斐勒基金会资助,乘此书出版之际,致以谢意。该校东方学系师生诸君之合作、鼓励,亦所感谢;该系中文副教授布德博士,尤所感谢。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主任恒慕义先生(A.W.Hummel)为此书安排出版,亦致谢意。
冯友兰
一九四七年六月
于宾夕法尼亚大学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儿童入学,首先要读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也是宋以后道学(在西方被称为“新儒学”)认为最重要的文献。孩子刚学认字,通常所用的课本《三字经》,每三个字为一组,每六个字成一句,偶句押韵,朗读时容易上口,也便于记忆。事实上,这本书乃是中国儿童的识字课本。《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一种宗教。而事实上,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思想更像宗教。“四书”在中国人心目中诚然具有《圣经》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那种地位,但“四书”中没有上帝创世,也没有天堂地狱。
当然,哲学和宗教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不同的人对哲学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全然不同。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目中所想的可能很不同。就我来说,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作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一个哲学家总要进行哲学思考,这就是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一套书读懂中国人文社会(套装共8册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