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5.4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沉重一点来看,一刹那具有无穷的价值;轻松一点来看,一万年不过弹指一挥间,仿如刚逝去的昨日。但如果有人单独和直接说一万年不过弹指一挥间,只有傻瓜才会同意其说法并认为其中充满智慧,他忘记了另一面:一刹那具有的无穷价值。
克尔恺郭尔
第二版序言
本书为三部曲中的首部,第二部和第三部也业已完成。(1)总体来看,它们代表了对晚期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勾画和证明。这种批判理论必然具有以下三个组成部分。
首先,从行动、结构和历史解释等基本问题的角度来看,它必须做到“方法论上恰当”。《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将抛弃所有与人类个体联系在一起的目的论。与功能主义的观点相反,社会系统根本就不存在可以用来解释社会事件的“需要”,同时,它也与某些形式的历史唯物主义相反,历史并不存在何种总体性目的。在我看来,我们还必须彻底否定进化论,即使是那些不带有某种目的的进化论机制也不例外,社会和文化领域根本就不存在与同化、变异等生物进化的核心概念相对应的概念。
其次,这种批判理论还必须与对现代性的制度性分析相契合。正如本书所表明的那样,现代性不是某种单一的制度性建构:现代社会是沿着一系列迥然相异而又彼此联系的制度性维度发展而来的。现代性扩展至整个世界的动力并不如马克思所认为的那样仅仅是或者主要是资本主义的竞争。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动力尽管极为重要,但全球民族国家体系、联系工业和管理的手段、军事权力也不能置之不顾。
最后,在一个“历史”不再存在其目的或者总体演进图式的世界里,一种重构的批判理论还必须把握批判的含义,及如何证明其正当性。今天的批判理论必须抵制宿命论——认为“历史”既给人类造成了各种问题,同时也为它们的解决提供了方法。宿命论隐含了目的论的含义,但原则上又必须与它区分开来,宿命论的真实含义是:每一个问题总有其解决之道。因此,在马克思那里,它就变成了阶级斗争既是社会剥削的表现,也是超越社会剥削的源泉。
自本书首版以来,已经出现了巨大的知识和政治变迁。在知识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达到了无与比肩的地步。被梅洛·庞蒂称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那些人长期以来一直是批判苏联共产主义的中流砥柱。但是,无论人们认为苏维埃体系出现了何种变形,它至少为发展某种更加有效的社会主义形式提供了具体的起点。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者还是克里姆林宫最忠诚的守卫者,谁都没有预料到苏联共产主义的突然崩溃,这种崩溃也使表面上“固若金汤的阵地”变得不复存在。无论如何,社会主义的理念似乎已经走进了历史的死胡同,至少马克思所想象的那种社会主义是如此。
伴随着东欧共产主义阵营的解体,西欧等一些地方存在的“福利社会主义”成为践行社会主义理论的希望之光。长期以来,对于许多人来说,社会主义如果有什么可以接受的话,欧洲的福利社会主义就是其可接受的一面。通过与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demand management)相结合,福利国家似乎能够实现经济绩效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一些对“既存社会主义”持敌视态度的马克思追随者们相信,福利社会可以为迈向“真正”的社会主义体系打下基础——尤其是那些发展得极为完善的斯堪的纳维亚福利国家。然而,时至今日,凯恩斯主义或多或少已经衰竭,福利国家也处于困顿之中:即使是那些仍然相信福利制度是“关怀社会”(caring society)基本构件的人现在也对这种事后保护行为开始感到担忧。“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的想法现在突然不仅变得陈旧,而且不合逻辑。
在这种条件下,马克思的著作是否还有何种意义?因为紧随着刚刚描绘的那样事件而来的,至少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明显不再时髦。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许多一度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人都突然转变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和政治追随。苏联马克思主义当然已烟消云散,尽管特定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仍然构成了中国官方的统治精神(ethos)。更有甚者,在西欧等其他一些地方,许多曾经冠以“共产主义”名号的政党现在都已改变了其正式的称谓。其他的左翼知识分子也已转移了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主导观念体系的知识立场。一些人彻底放弃了左的立场转而拥抱右翼,用自由市场的哲学代替了其原有的社会主义观念。一些人则形成了某些不同形态的激进主义信念,这些观念多少与女性主义、生态主义等存在关联。其他一些人则从马克思转向了福柯:选择拥抱某种后现代主义的观念。
这些形式的激进主义没有哪一种接近于马克思的观点,尤其对于那些从左派转向右派的人士来说,资本主义成了赞美而不是批判的对象。这种意义的“右派”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和市场的审慎批判毫无共同之处。自苏东共产主义崩溃以来,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特定环节建立联盟的尝试由来已久,生态主义思潮尽管偶尔会折射出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某些思想,但它本质上与马克思主义存在区别,因为马克思主义把人类富强建立在生产力不断扩张的基础之上。一方面,表面上尽管显得极度反常,但从马克思主义观点转向自由市场的见解又存在着某种特定的逻辑:两者都相信工业主义能带来物质财富的无尽增长。尽管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这种增长以对市场力量的超越作为前提,右翼主义或者新自由主义则持完全相反的观点。
从马克思转向福柯或者后现代主义,这或多或少太超前于批判理论的可能性。与对待弗洛伊德一样,福柯把马克思也看作是19和20世纪社会思想的内在组成部分,而不是站在他的对立面:他们的“激进主义”因此也不过是一种伪装。
福柯的权力理论,尤其是权力在监控方面所扮演的角色,的确至关重要。但这种理论也排除了对现代社会做任何总体性批判的可能性,至少福柯所详细阐述的理论是如此。已经建立起来的权力模式还存在其各种形式的“抵制力量”,只不过这些抵制力量是地方性和情境性的而已。后现代思想得出了大致相似的结论,只不过它们可能并不是出自同样的原因。后现代主义者不仅反对目的论和进化论,而且认为“历史”根本就不存在其形式,反对对历史变迁作任何宏大的叙事。宏大叙事的终结不可避免将导致马克思主义抱负的终结,这种抱负旨在控制“历史”以便服务于人类的普遍性利益。
一些主要的思想家——最明显的莫过于哈贝马斯——继续把自己当作是马克思主义者。实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