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释内亚史:以研究方法论的检视为中心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0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伯希和及其内亚史研究概观
一 截止到19~20世纪之交时欧洲内亚研究的国别化特征
二 青出于蓝的一代宗师:伯希和学术宫殿的汉学基石
三 大师无师的治学路径:汉学为体,“虏学”为用
四 “后伯希和时代”的内亚史研究鸟瞰
第二章 丹尼斯·塞诺眼中的内亚史
一 从布达佩斯到巴黎:塞诺的学术训练历程
二 从译文集所收诸作看塞诺治史风格的特征
三 从译文集中的某些缺失看塞诺治史的弱项
四 对译文集中若干误译之处的匡正
补记
第三章 傅礼初在西方内亚史研究中的位置及影响
一 作为考据大师伯希和再传弟子的傅礼初
二 1970年代以来的傅礼初:从博学的考证天才向全史在胸的新型史家的转变
三 傅礼初对西方内亚史及相关领域研究的影响
四 “开来多于继往”:对于傅礼初学术成就的观察结论,兼与伯希和的比较
补记
第四章 乌瑞夫人北亚民族学研究的贡献与启示
一 乌瑞夫人民族学研究成果概述
二 国际学术视野下的乌瑞夫人研究业绩之评析
三 乌瑞夫人研究成果给我们的启示
补记
第五章 王明珂与历史学研究的人类学化
一 概念的择取与辨析:“游牧”(nomadism)还是“放牧”(pastoralism)?
二 类比与延伸:民族志材料的选取与演绎推理的限度
三 气候启动论的误区:新解释模式下的中国北方地带的农牧转型问题
四 传统史学方法的检讨:以文献分析与史实考察为中心
五 解构“解构者”:人类学宏大叙事话语与历史停滞论的合奏
结语 实证史学与理论模式的关系——相互排斥还是互补与结合
第六章 从森部豊看日本粟特研究的新动向
一 森部氏著作的基本结构介绍
二 东洋史大背景下的日本粟特学研究之特征
三 森部氏著作在史实细节上的可商之处
四 对粟特人武装化的历史背景的点滴思考
补记
溯往与展望
导言
[1]
本书所涉及的“内亚”(“内陆亚洲”的简称)诚属一个界定起来颇费思量的概念。首先,它无疑属于翻译成中文的外来词。以笔者个人粗浅的观察,“内亚”一词起初应该主要流行于英语世界,即英语的Inner Asia,日后才逐渐成为一个在国际上频繁使用的专用词。总之,它出现及流行的时间并不太长。
[2]
与人们耳熟能详的“中亚”(Central Asia)相比,“内亚”似乎更多的是在学术场合使用,而“中亚”一词则不仅在学界流通,甚至也被大众传媒广泛运用。
在作为学术用语的“内亚”一词流行之前,法国学界长期以来惯于使用“高地亚洲”(la Haute Asie)一词,这大概是根植于18~19世纪的欧洲地理学观念。在当时的欧洲地理学家看来,远离亚洲海岸线的内陆腹地都被海拔相对较高的山脉和高原占据。像伯希和撰写的一本介绍内亚历史文化的概论性著作就叫作《高地亚洲》。
[3]
至于俄国、德国学术界,过去则倾向于使用“中部亚洲”和“中央亚洲”这两个含义接近但又彼此区别的专业术语——前者对应俄语的Средняя Азия、德语的Mittelasien;后者对应俄语的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德语的Zentralasien。第一个概念主要是包括今天的中亚五国及其邻近地区,第二个概念起初包括的地区非常广阔,大致从里海东岸一直延伸到蒙古高原一带,不过后来在实际运用中逐渐缩小到专指以蒙古高原为中心的亚洲腹地。
[4]
2008年,一位德国学者出版的论内亚古突厥人历史的专著即叫作《中部亚洲和中央亚洲的古突厥人时代》。如此命名,是因为该书的主题主要涉及古突厥人在蒙古高原和中亚河中地区(Mawarannahr)两大区域的历史活动,同时这位学者认为所谓的“内亚”包括的地理范围非常广泛,往往还涵盖了黑海北岸、乌拉尔河-伏尔加河流域、中国的西藏和东北、外贝加尔地区,而上述地区一般来说并非该书在考察古突厥人历史时所重点关注的区域。
[5]
可见“内亚”这个概念,虽然在应用中有其方便之处,但的确包含太广,很容易遭到质疑,因为所谓的“内亚”竟可以被用来指代西起南俄草原,东抵黑龙江下游甚至库页岛一带的极其广袤的地区,有时其北限接近北极地区,南界则止于青藏高原。显然,其中有不少地区间的生态差异很大,如直接濒临漫长海岸线的中国东北和俄属远东,就与地理意义上的亚洲腹地明显不同。将它们共用一个术语来概括,至少从生态环境上来说有些牵强。由此自然引申出一个问题,即当初这一概念的提倡者是如何处理其定义严密性的?
关于这一点,塞诺先后发表过《论中央欧亚》和《何为内亚?》两文来详细介绍其对“内亚”的看法。
[6]
在他的概念界定中,内亚和中央欧亚(Central Eurasia)实际上可以相互置换。而他对内亚概念的类似梳理也见于由他主编的《剑桥早期内亚史》的导论。塞诺坦承,内亚这一术语所涉及的空间范围实在太广,无法用统一的经济生态或自然环境来定义;在他看来,内亚作为学术概念的生命力恰在于这一巨大的区域在人类历史上总是成为挑战欧亚各大文明的蛮族的活动舞台。简言之,在塞诺构建的欧亚大陆历史观中,传统文明的承载者与来自内亚的蛮族之间的冲突对抗与交流互动,构成了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基本主线;而在承受蛮族影响这一点上,欧洲与中国在历史上均未幸免。因此,他在《剑桥早期内亚史》中不仅为影响中国历史甚大的匈奴、突厥-回鹘、吐蕃等设立专章,而且把在欧洲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匈人、阿瓦尔人以及南俄草原的游牧民族也一同囊括进来,以此呈现内亚民族作用于整个欧亚大陆历史进程的全貌。
[7]
如此看来,“内亚”在塞诺的定义中所展现出的地理广袤性也就不难让人理解了。
需要补充的是,早在塞诺之前,拉铁摩尔已经于1940年出版了《中国的内陆亚洲边疆》一书,随后在欧美学界引起极大反响,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8]
这大概是第一部将“内亚”作为关键词嵌进书名并大获成功的西文学术经典。当然,拉铁摩尔关注的“内亚”只限于处在当时中国国境以内西-北边疆的几大地理板块,远远没有像后来塞诺定义得那样宽广。不过正因如此,它才适宜被定性为一部中国史著作,而非像后来陆续出现的许多以“内亚”命名的专著那样,实际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重释内亚史:以研究方法论的检视为中心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