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性批判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中文版序言
我写作《跨越性批判》是在20世纪90年代,也就是前苏联圈崩溃之后。我曾经是对前苏联持批判态度的新左翼成员之一,但当它崩溃之际,却产生了复杂的心情。那时,我发现新左翼依存的正是前苏联的存在,这很有讽刺意味。它的倒塌不仅使旧左翼难以生存了,更使得以为只要批判前苏联就可以了事的新左翼感到了窒息。
一直以来,我对共产主义或未来社会并没有做什么思考,或者不如说是拒绝了对此的思考。我常常援引马克思的话,以为谈论未来的事情是反动的。马克思还讲过:“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
[1]
但是,到了1990年前后,在后现代主义高呼一切理念已然终结的大合唱中,我开始感到有必要对“共产主义”这一理念加以根本性的重新思考。
那时,我转向了康德。阿多诺曾把康德视为主观主义哲学家而持续地加以批判。这当然具有批判那些高举康德旗帜的资产阶级哲学家的战略意义。然而,我相反地认为,康德之所以在战略上重要,是因为我们如今所处的状况与康德写作《纯粹理性批判》时的状况多有类似。一般认为康德的著作乃是对形而上学的批判。这不错,但正如《纯粹理性批判》序言中所述,康德写作此书的时候,形而上学正在走向衰退,“今则时代之好尚已变,以致贱视玄学。”因此,他“批判”形而上学,目的不在于嘲笑,而是为了重建。毫无疑问,他所谓“道德的”,在现实上也便是政治、经济性的问题。他所追求的是扬弃资本、民族和国家的世界共和国。
当然,也可以对康德做并非如此的解读。然而,我对那种平庸的解读没有兴趣,我参照康德为的是确立共产主义这一形而上学。正因为如此,需要对共产主义进行“批判”。就上面所引马克思的话语而言,他一生坚守住了这样的共产主义理念。马克思所否定的是那种作为设计性理念的共产主义,而非共产主义本身。不过,这两者的不同应该如何阐述呢?我从康德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康德对“建构性理念”和“整合性理念”做了区分。更严密地讲,这两个概念应该称之为理性的“建构性使用”和“整合性使用”。建构性理念即将被现实化的理念,而整合性理念则是绝难实现的、仅作为目标而逐渐向其迈进那样的理念。不用说,这个整合性理念是一种假象,但在没有这个假象便无法前行这一意义上来说,它又是一种超越论假象。
这样来看,我们就会明白,马克思所否定的正是这个建构性理念。而这与坚持那个作为整合性理念的共产主义(世界共和国)并不矛盾。那么,把共产主义视为建构性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又如何呢?这种马克思主义乃是“理性的建构性使用”,最终变成了所谓“理性的暴力”。我们对此要加以否定,但不应该连作为“整合性理念”的共产主义也否定掉。受到建构性理念的摆弄而遭到挫折的人们,如今甚至对理念一般也痛恨起来。后现代主义者便是如此。
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我还面临着另一个问题。那时,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到来,有人开始谈论起民族/国家将要被淡化这样的预言。对此,马克思主义者也几乎没有提出什么不同观点。然而,我认为国家和民族并非那种会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被消解掉的东西。伴随资本主义全球化而产生的是民族主义的高涨,它无疑将通过国家的介入而得到强化。但也不会因此就退回到保护主义,充其量是过火的新自由主义将受到抑制。
在当今的经济发达国家里,资本主义经济、国家和民族的存在是以下面这样的形态相互关联着的:放手纵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必将导致贫富差距的拉大和对立。而以一视同仁和平等为志向的国民将要求解决因资本主义带来的贫富差距和不平等问题。因此,国家将靠税收实现财富的再分配,并通过制定种种规则来解决这些问题。资本、民族、国家虽然分别基于不同的原理,但在这里,它们是以相互补充的形式接合在一起的。实际上,正如民族国家(nationstate)这一概念所显示的那样,民族与国家原本是异质的东西的结合。为了观察现代社会构成体,我认为在这个词前面还应该加上资本主义经济一项,而将此称之为资本制—民族—国家。这三者构成一个联结的圆环。就是说,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将无以成立。
超越资本制—民族—国家绝非易事。例如,靠国家来否定资本主义并不那么困难。但是,这却将强化国家的功能。其次,关于民族,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如果解决了经济上的阶级对立,民族问题就可以得到消解,其实并非如此。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运动一直受到国家、民族(nation)、宗教等问题的困扰。原因就在于把这些视为受经济基础规定的意识形态之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的运动在世界部分地区被法西斯主义所挫败。日本曾屈服于天皇制法西斯主义,德国也败给了纳粹。于是,从这种苦涩的教训出发的法兰克福学派以及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强调这种上层建筑具有独立于经济基础的相对自律性。但即便如此,很难说其认识有了根本的转变。例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强调民族(nation)是“想象的共同体”。可是,这种观点有一种单纯的启蒙主义倾向,仿佛人们从这个想象中觉醒过来民族(nation)就可以被消解掉似的。实际上,民族(nation)并非那种靠启蒙能够消解掉的东西。它的根很深很深。
本来,我们不能把国家和民族视为如同文学或哲学一样的上层建筑。在广义上,它们分别植根于“经济基础”。就是说,资本、民族、国家分别建立在三个不同的基础性的交换样式之上——A互酬制、B掠夺——再分配、C商品经济。如果称交换为“经济性的”,那么可以说它们都是“经济性的”基础构造。而且,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之上层建筑”。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透过商品交换的形式看到了巨大的信用体系得以形成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本身也有自己的意识形态之上层建筑。因此,它时而也会遇到“信用危机”。另一方面,国家和民族尽管属于上层建筑,但它们分别是从与商品经济不同的交换样式派生出来的。
而且,资本、民族、国家并非各自独立的。如前所述,它们是作为资本制—民族—国家而存在的。历史上无论怎样的社会构成体,都是以这种交换样式被结合在一起的形态而存在的。比如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跨越性批判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