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2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Analysis
孙英春 著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孙英春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
(21世纪新闻与传播学系列教材)
ISBN 978-7-301-13683-6
Ⅰ.跨… Ⅱ.孙… Ⅲ.文化-传播学-高等学校-教材 Ⅳ.G20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8)第054724号
书 名: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著作责任者:孙英春 著
责 任 编 辑:周丽锦
标 准 书 号:ISBN 978-7-301-13683-6/G·2345
出 版 发 行:北京大学出版社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5号 100871
网 址:http://www.pup.cn 电子邮箱:ss@pup.pku.edu.cn
电 话:邮购部 62752015 发行部 62750672 编辑部 62765016
出版部 62754962
印 刷 者:
经 销 者:新华书店
730毫米×980毫米 16 开本 22.25 印张 400 千字
2008年10月第1版 2010年8月第2次印刷
定 价:32.00元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010-62752024 电子邮箱:fd@pup.pku.edu.cn
前 言
一
跨文化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或扩展(extension)领域,20世纪40年代后期诞生于美国,至70年代末期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有着独特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旨趣日益广泛和深入,不仅指向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个人、群体、组织和国家之间交往的特点和规律,不同文化之间的意义阐释和理解,以及人类文化的创造、变迁和分野的进程,还涉及文化与民族心理的差异、跨文化语用研究、文化冲突与解决的途径、技术发展对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延续和变迁、传播的控制和管理、民族文化自立与发展等诸多方面。这些议题的存在和延伸,不仅凸显了跨文化传播学的科学性、创造性和实践性,还将跨文化传播学的应用空间推进到社会生活的更多领域。
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跨文化传播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的发展,并开始进入中国学术界的视野。不过,与传播学初入中国内地的境遇相似(传播学曾一度被译为“传通学”、“交际学”、“交流学”),跨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也多被国内学者译为“跨文化交流”或“跨文化交际”。与之相应,一些高校开设的《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交际》课程,分别强调了传播的“对外交流”和“语言交际”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些高校在传播学、国际关系等专业开设的《跨文化交流》课程,主要是注重不同文化的个体、群体之间阻碍彼此交流的文化因素
(1)
,运用人类传播理论来培养学员的文化观、传播观以及对国际文化事务的敏感度;一些高校在各个外国语言文化专业开设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主旨是阐释跨文化交往中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失误、矛盾和冲突,通过提供跨文化交往的语用知识和文化分析
(2)
,提高学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交际误区的洞察能力,进而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根据近年来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前沿进展情况,本书运用了一个较为综合的跨文化传播定义:各种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流动、共享和互动的过程,不仅关联不同文化的成员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还涉及人类社会中诸多文化要素的扩散、渗透和迁移。这一定义的认识基础是,跨文化传播作为人的社会活动,呈现了全球社会中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跨越文化界限的传播活动表现为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之间广泛存在的相互沟通、影响和制约。究其实质,跨文化传播就是一种沟通和建立不同文化中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的文化交往活动,或者说,是人类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跨文化、跨区域的一种“延伸”过程。
本着这一理解,本书立足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语境,从跨文化传播涉及的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的总体图景出发,按照系统的整体性原则进行了学科框架的设计,以跨文化传播学的基础概念、主要理论、研究方法、基本命题为核心,呈现了理解跨文化传播实践、开展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符号、文化、社会、技术、能力和全球社会等层面的学术背景和认知视角。
具体而言,在第二章“语言与非语言符号”中,以符号与符号学理论为基础,讨论了传播与交往中的语言与非语言符号,展现了符号学视野下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必然涉及的意义“分享”;第三章“文化的差异、冲突与观念体系”,集中了文化学、人类学等领域对人类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的“解读”;第四章“规范体系、社会互动与认同的建构”,阐释了社会视阈下人类社会关系与交往活动在诸多层面的“整合”;第五章“文化心理与认知体系”,借助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等研究成果,凸显了不同文化群体对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的“认知”;第六章“技术发展与全球交往”,描述了技术发展和全球化提供的人类社会关系与交往的“空间”;第七章“传播能力:个体与组织的选择”,涉及文化休克、文化适应与传播能力等议题,聚焦于不同个体和组织拓展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的现实“能力”;第八章“面向全球社会:中国、东亚与世界”,立足于中国、东亚和世界三个维度,寻求不同文化之间建立合作对话、和谐共处的关系之道,探寻全球社会中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基本“伦理”。
就本书的结构、形式和内涵而言,大致契合了国际传播协会(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新近厘定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学科特质:一门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关注不同文化、国家和族群之间传播系统的差异比较,并与国际传播的许多方面,以及传播与国家发展的研究密切相关。
(3)
二
跨文化传播学是一个阐释全球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社会关系与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