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行为与民族寓言_十七年历史剧创作话语形态论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温潘亚
男,江苏省响水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5至198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进修研究生课程,2002至2005年在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业学习并获博士学位,2006至2009年在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6年为副教授,2002年为教授,2012年起担任扬州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11年3月起调任泰州学院院长。
象征行为与民族寓言
十七年历史剧创作话语形态论
温潘亚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Copyright © 2015 by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本作品版权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翻印。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象征行为与民族寓言:十七年历史剧创作话语形态论/温潘亚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5
ISBN 978-7-108-05205-6
Ⅰ.①象… Ⅱ.①温… Ⅲ.①话剧剧本-历史剧-文学研究-中国-当代 Ⅳ.①I207.3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285981号
责任编辑 伍 众
封扉设计 朱丽娜 张 红
责任印制 卢 岳
出版发行 
(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
邮  编 100010
网  址 www.sdxjpc.com
经  销 新华书店
排版制作 北京红方众文科技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印  刷 北京市松源印刷有限公司
版  次 2015年5月北京第1版
2015年5月北京第1次印刷
开  本 880毫米×1230毫米 1/32 印张 12.75
字  数 294千字
定  价 48.00元
(印装查询:010-64002715;邮购查询:010-84010542)
目录
序一 丁帆
序二 杨洪承
前言
导论 17年历史剧创作的概念梳理与界说
第一章 17年历史剧创作话语生成论
第二章 17年历史剧创作的双层意蕴形态——话语构成论之一
第三章 17年历史剧创作的文体形态——话语构成论之二
第四章 17年历史剧创作的结构模式——话语构成论之三
第五章 17年历史剧创作的人物谱系——话语构成论之四
第六章 17年历史剧创作的语言系统——话语构成论之五
第七章 17年历史剧创作话语价值论
第八章 17年历史剧创作话语消隐论
结论
附录
后记
序一
丁帆
作为断代的门类文学史研究,无疑,潘亚此书的出版对17年历史剧的宏观把握与微观重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对17年历史剧创作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个作家作品的格局之中,其方法也主要采用政治/艺术二元对立的研究视角。而潘亚的这部专著却从有限的创作中抓住要害进行整体性的分析,发掘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为独特的现象”,为文学史的重估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对这些作家作品的重新发掘与评估,乃是20世纪历史剧创作发展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历史环链。潘亚选择话语形态理论为视角,将17年历史剧概括为4种特征是有充分的理论依据的:
“17年历史剧是在一种泛政治化创作语境下生成的,它负载着强烈的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使命,因而,被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它是在现代话剧特别是历史剧创作传统以及对中国传统戏曲有所借鉴并努力民族化的基础上,在革命文学、左翼戏剧、延安文艺及前苏联戏剧的直接启示下生成的。”“既认同与归附于权威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又有一定偏离的独特的话语形态体系。”这种对于创作背景的分析大体是准确而客观公允的,17年历史剧从源头来说是带有“左翼”色彩的,但就具体的作家作品来说,又呈现出不同的美学特征和个性风格。时代与政治,共性与个性,就像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一样紧紧附着在17年文学之中,其历史剧当然是更为凸显的艺术门类。
“它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进程中的一个独特的现象,是现代剧作家们在建国初,面向现实题材进行创作话语转型失败后,形成的政治无意识升华的一种集体的‘社会的象征性行为’。在泛政治化的创作语境下,史剧家们选择历史剧的形式进行话语言说,充分体现出对17年中主流意识形态的顺应或反抗,亦即以其符号形式的建构体现出自身独特的意识形态功能,表现出现代剧作家们强烈的现实关怀,即试图通过重新编写历史故事把历史经验复活起来,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我以为潘亚的这一论点从某种程度上是击中了17年历史剧创作中作家主体性的要害,为揭开17年历史剧的精神面纱给出了准确的答案!这个答案虽然是常识性的解释,但是,由于多少年来我们习惯了用“左”眼去看戏剧,很难看见它们的本质特征。如今,我们顺着他指引的理论视点看过去,便可透过历史的雾霭,一眼望穿它的真实内涵。“它作为一种历史叙事,史剧家们选择令今人会产生共鸣的历史事件、人物、关系和冲突,在历史的视野中,采用独特的叙事策略和叙事规则,对其重新进行调动和安排,从而再评价他们的得与失、荣与辱,以达到‘教育’人民的作用。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构成。”对于17年文学所构成的精神影响,我是向来没有低估的,但是,我始终认为这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却是这个物化时代的人难以廓清的哲学命题。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是夹杂着可卡因成分的,是需要我们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做出客观公允的价值判断的艰难命题。
“这25部历史剧深深地凝聚着17年中,特别是1958—1962年间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所赖以生成的信息基因,流露出特定年代权威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动机,构成了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镜像。它既折射出权威话语及时代流行的政治理念和工农兵文学创作模式的规训、制约与影响,又真实地体现出特定年代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态与价值向度,昭示着史剧家们内心世界潜隐着的种种矛盾的心理与欲望。”无疑,潘亚对此“镜像”式文本的理解是深刻的,是有自己的价值理念统摄的,但是,关键是看他在具体的论证过程中采取的是什么样的立场和方法。围绕着作者设定的4个板块,我以为其论著的主体构架是有理论意义和价值的。纵览其结论,虽然我尚有不完全同意的观点,但是 ............

书籍插图:
书籍《象征行为与民族寓言_十七年历史剧创作话语形态论》 - 插图1
书籍《象征行为与民族寓言_十七年历史剧创作话语形态论》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象征行为与民族寓言_十七年历史剧创作话语形态论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