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研究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课堂研究/钟启泉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ISBN 978-7-5675-5608-9
Ⅰ.①课… Ⅱ.①钟… Ⅲ.①课堂教学—教学研究—中小学 Ⅳ.①G632.42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198535号
课堂研究
著  者 钟启泉
策划编辑 王冰如
审读编辑 王冰如
责任校对 胡静
装帧设计 崔楚
出版发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社  址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邮编 200062
网  址 www.ecnupress.com.cn
电  话 021-60821666 行政传真 021-62572105
客服电话 021-62865537 门市(邮购)电话 021-62869887
地  址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校内先锋路口
网  店 http://hdsdcbs.tmall.com
印 刷 者 常熟高专印刷有限公司
开  本 787×1092 16开
印  张 14
字  数 204千字
版  次 2016年11月第1版
印  次 2016年11月第1次
书  号 ISBN 978-7-5675-5608-9/G·9765
定  价 32.00元
出 版 人 王焰
(如发现本版图书有印订质量问题,请寄回本社客服中心调换或电话021-62865537联系)
引言 课堂与课堂研究
一、课堂:儿童成长的场域
二、课堂转型的意涵:从“教堂”转向“学堂”
三、课堂研究的特质与课题
第1编 核心素养与课堂转型
第1章 课堂世界的构图
一、围绕课堂世界的经典描述
二、重新审视“学”与“教”及其关系
三、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学习”
第2章 课堂转型:宁静的革命
一、核心素养与课堂转型
二、转型中的课堂与课堂转型的焦虑
三、引领课堂转型的概念框架
四、课堂研究与教师文化的创造
第2编 课堂研究的视点
第3章 问题学习:新世纪的学习方式
一、核心素养与学力目标的刷新
二、问题学习:从教走向学
三、问题学习的革新意义
第4章 自主学习的考察
一、自主学习:发展线索与概念界定
二、自主学习:社会认知理论的解读
三、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研究
第5章 协同学习的创造
一、协同学习的本质
二、协同学习的构成要素与设计原则
三、协同学习环境的营造
第6章 三维目标:对“双基论”的一种超越
一、三维目标研究的挑战
二、三维目标的含义与意义
三、“三维目标链”研究:教学思想的革命
第7章 课堂互动研究的意蕴
一、课堂互动研究的意蕴
二、课堂互动研究的关键概念
三、课堂互动研究的课题
四、课堂互动研究的挑战
第8章 课堂话语分析
一、课堂话语分析:一种跨学科研究
二、课堂话语分析的视点与课题
第3编 课堂研究的方略
第9章 课堂规范:从“失范”到“规范”
一、课堂革命的时代与课题
二、课堂规范的再造与教学研究的革新
三、教师自身变革的挑战
第10章 单元设计: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设计的意义与价值
二、建构主义单元设计的基本立场与要素
三、单元设计的未来趋势与诉求
第11章 练习的系统设计
一、“减负令”的尴尬与“练习”的正负能量
二、练习的系统设计:从“机械性练习”走向“有意义练习”
三、练习本质的洞察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12章 打开课堂评价的潘多拉盒
一、“课堂评价”究竟是怎么回事
二、锻造每个教师的评价素养
第13章 开垦学习环境设计的荒原
一、学习环境设计的时代意义
二、学习环境设计的基本框架
三、学习环境设计的行动课题
第14章 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
一、如何看待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
二、如何解读有效教学研究的假设
三、如何推动有效教学研究的进展
第4编 课堂研究与教师成长
第15章 教师,在授业分析中成长
一、授业分析:日本授业研究的重心
二、儿童中心授业分析的特质
三、授业分析与教师成长
第16章 走向学习共同体的创造——寻求“研究—实践”的新型关系
一、从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谈起
二、“临床研究”:寻求“研究—实践”的新型关系
三、“临床研究”的课题:超越“研究—实践”的二元对立
结语 课堂研究与教学创造
附录 分享课堂创造的世界遗产
一、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二、夸美纽斯教学论的特质
三、卢梭的“儿童的发现”
四、裴斯泰洛齐的“直观教学法”
五、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法”
六、杜威的“问题解决法”
七、20世纪初的新教育运动
八、集体主义教育与综合技术教育
九、“教育现代化”运动与“发现学习法”
十、弗雷内教育
十一、“合科学习”与“分团式动态教育法”
十二、维果茨基复兴热
引言 课堂与课堂研究
一、课堂:儿童成长的场域
康德(I.Kant)在其《教育学讲义》中说:“人唯有凭借教育才能成为人。人绝非人所创造的教育以外的产物。确切地说,人唯有凭借人,亦即唯有凭借同样受过教育的人才可能受教育。”
[1]

学校教育中的“教”与“学”,通常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活动展开的。那么,学校的课堂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
课堂是“儿童成长”的场域。
教育不是单纯地习得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而是人格陶冶的过程。教育的本质在于人的“成长”
。“成长”是借助“经验的重建”——统整每时每刻的经验的种种要素,来丰富经验的意义,从而为尔后的经验提供方向的。在这种经验的重建过程中,“知识”与“技能”作为知性反思的产物被习得。就是说,它们是探究过程所衍生的副产品,“成长”的主旨终究是更为优质的经验的重建
。对于经验的重建而言,“感受”(feels)具有极大的意义。任何一种思考都是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当儿童直面眼下的具体情境,必然会有所观察、有所倾听、有所感悟,这就是“开放儿童的经验”。直接地反映这种“人、事、物”的侧面,就是感性的侧面。这种“感性”尚未构成“概念”,它反映的是客体的直观。整体的意义、儿童的“探究”,就是利用它作为推进力得以展开的,而这种经验过程的知性反思就是“理解”。儿童正是在基于经验的学习的日积月累之中获得了对于 ............

书籍插图:
书籍《课堂研究》 - 插图1
书籍《课堂研究》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课堂研究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