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东讲稿·第2卷之郁达夫·张爱玲·香港文学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许子东讲稿.第2卷/许子东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ISBN 978-7-02-008620-7
①.许…Ⅱ.①许…Ⅲ.①中国文学:当代文学—作品综合集Ⅳ.①I217.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100826号
责任编辑 郭娟
装帧设计 黄云香
责任校对 刘光然
责任印制 王景林
出版发行 人民文学出版社
社址 北京市朝内大街166号
邮政编码 100705
网址 http://www.rw-cn.com
印刷 北京中印联印务有限公司
经销 全国新华书店等
字数 386千字
开本 680×960毫米 1/16
印张 28.5 插页3
印数 1—6000
版次 2011年11月北京第1版
印次 2011年11月第1次印刷
书号 ISBN 978-7-02-008620-7
定价 38.00元
自序
人民文学出版社要出我一套书,既收旧文,亦集新作。计划是第一卷收所有关于“文革叙述”的论文——这是我的一个主要研究项目。第二卷则选收“文革小说”之外的其他文章:张爱玲、郁达夫、香港文学等,范围较宽;第三卷汇集几十篇“越界”电视以后的言论笔记。
本卷大致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五篇关于张爱玲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论文和评论,其中《张爱玲晚期小说中的男女关系》和《〈小团圆〉中的母亲形象》都是2010年刚刚完成的。《物化苍凉:张爱玲的意象技巧》是提交岭南大学一个研讨会的论文。《一个故事的三种讲法》最初用英文写,是在UCLA一个讨论课的论文。写作此文时常在洛杉矶的Westwood Blvd.与Rochester Ave.路口找免费停车位,转来转去边打腹稿。万没想到张爱玲最后寓所正在那附近。她在那个公寓去世数日后才被发现,没有家具,只有一些纸盒和一堆衣服(纸盒里有从未发表的英文小说原稿)。后来才惊讶看到,我去打印论文的Kinkos复印店和常去的邮局,都出现在纪念张爱玲最后日月的照片中。另一个吊诡的巧合是我在上海南京西路重华新村前后住了20多年,很晚才在张子静的回忆录中得知张爱玲是在重华新村的沿街住所看着解放军进城的……当然,我的文章与这些巧合并无直接关系。
第二部分是四篇有关郁达夫的论文。《郁达夫风格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是我在华东师大硕士论文的一节,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颁发的“《文学评论》优秀理论文章二等奖”。《郁达夫小说创作初探》一文则从未在期刊上发表过。《关于“颓废”倾向与“色情”描写》当年就有争议,所涉及的话题至今恐怕仍缺共识。《浪漫派?感伤主义?零余者?私小说家?》一文有四万多字,写了大半年——郁达夫读了很多外国小说,做这方面的研究也追得比较辛苦。这几篇文章都写于80年代,这次除了修改注释格式,文字上甚至局部观点也有修订。最近才听说,我的第一本书《郁达夫新论》1984年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时,编辑铁流、李庆西及所有编辑室成员都要看清样签字,为这本当时看来既有新意也有风险的新人新论共同承担责任。这本书后来获奖且印数过万,浙江文艺出版社遂出版“新人文论丛书”。“丛书”的“新人”们——黄子平、陈平原、赵园、刘纳、王晓明、程德培、蔡翔、季红真、南帆等,现在大都是学术名家,甚至即将退休——然而,学术出版的文化环境竟没有大的变化。80年代的课题,也还是今天的课题。“民族”与“性”仍是国人在现实与虚幻(网络)的主要“郁闷”(郁达夫的苦闷?),所以,我以为自己这几篇旧文,似乎仍然可以再读。
总之现代作家我有文章专论的,就是郁达夫和张爱玲。我也很关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但作家论所打下的基础,我后来一直没有后悔。
本书第三部分收了五篇讨论当代文学的论文,都写于1989年我出国游学之后。各有不同的具体写作原因,或因为编书,或因为开会,话题也颇“多元”,但论述方式又不无相同之处:似乎都要列出几个不同的理论、形象、作品、意象或书本,辨异中之同,察同中之异。背后有意无意,或者都有些一直坚持的结构与方法?自己也不太清楚。
第四部分是四篇关于香港文学的文章。写这些文章既是因为编书(三联版“香港短篇小说双年选”)的原因,也是出于教学的需要。有感于香港“文艺小说”相对寂寞,还曾和王安忆、王德威(后有陈思和、黄锦树)一起为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过“三城记小说选”。其实,从边缘看中心,研究过程也另有收获。
本书附录了三篇讲座录音,其中有些话题在前面的论文或有触及,但“话怎么说”也决定“说什么话”,表述方式不同,意旨联想也很不一样。
重校本卷稿子,竟连贯了二十多年读书生活。这才意识到一个人可以用来做事的时间原来这么短。自我溢美就是:回首往事,不怎么会因过去的文字而羞愧;苛刻而言也是学业不够与时俱进,方法境界不够扩展。在文体上倒是有些变化:以前的论文是书面文体,近期文章尤其讲座文字较多口语。书名是“讲稿”,意为讲座与文稿。第一卷和第二卷大致上以“读物”为主,第三卷更多“说话”和讲演。
张爱玲晚期小说中的男女关系
《小团圆》中的母亲形象
一个故事的三种讲法:重读《日出》、《啼笑因缘》和《第一炉香》
物化苍凉:张爱玲的意象技巧
从呐喊到流言
郁达夫风格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
郁达夫小说创作初探
关于“颓废”倾向与“色情”描写
浪漫派?感伤主义?零余者?私小说家?——郁达夫与外国文学
现代主义与中国新时期文学
保尔、于连和麦田守望者
当代小说中的现代史——读《红旗谱》、《灵旗》、《大年》和《白鹿原》
两岸三地散文中的动物意象
当代文学史中的“遗产”与“债务”
1997年的香港短篇小说
“后殖民小说”与“香港意识”
香港的纯文学与流行文学
香港小说中的“北方记忆”与“革命想象”
附录:
现代文学中的上海、北京与香港
知识分子与大众——五四小说中的“男女关系”
想象中国的方法——以小说史研究为中心
张爱玲晚期小说中的男女关系
邵之雍是小说人物,但张爱玲在给宋淇信中明言是写胡兰成,颇有赶着为自己的灵魂经验身体历史留下记录的意思。在这个意义上,胡张关系也可作为我们分析邵之雍九莉关系的一个参考。胡兰成有自传《今生今世》,后人 ............

书籍插图:
书籍《许子东讲稿·第2卷之郁达夫·张爱玲·香港文学》 - 插图1
书籍《许子东讲稿·第2卷之郁达夫·张爱玲·香港文学》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许子东讲稿·第2卷之郁达夫·张爱玲·香港文学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