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修辞学史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Copyright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No part of this publication may be reproduced or distributed by any means, or stored in a database or retrieval system,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本书版权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独家所有。如未获得该社书面同意,书中任何部分之文字及图片,不得用任何方式抄袭、节录、翻印或存储利用于任何数据库及检索系统等。
Published b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No. 19 Xisanhuan Beilu
Beijing, China 100089
http://www.fltrp.com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西方修辞学史/刘亚猛著.—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2(2014.1重印)
(西学史丛书)
ISBN 978-7-5600-8043-7
Ⅰ.西… Ⅱ.刘… Ⅲ.修辞学—语言史—西方国家 Ⅳ.H05-09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8)第204291号
出版人
:蔡剑峰
项目负责
:姚 虹
责任编辑
:官亚平
封面设计
:袁 璐
出版发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社 址
:北京市西三环北路19号(100089)
网 址
:http://www.fltrp.com
版 次
:2008年12月第1版
* * *
制售盗版必究 举报查实奖励
版权保护举报电话:(010)88817519
目 录
绪 论
第一章 西方修辞学的滥觞
第二章 博大精深的古希腊修辞理论
第三章 修辞观念在希腊化时代和早期罗马的演变与发展
第四章 从西塞罗到昆提利安:古典修辞思想的全盛期
第五章 古典修辞在罗马帝国后期的演变与分化
第六章 中世纪西方修辞
第七章 修辞复兴与文艺复兴
第八章 从拉米到惠特利:理性与科学时代的修辞理论
第九章 当代西方修辞的结构特征和理论形态(上)
第十章 当代西方修辞的结构特征和理论形态(下)
参考文献
后 记
绪 论
作为一门古老的人文学科,西方修辞(rhetoric,以下亦简称“修辞”)传统上一直被等同于“言说的艺术”(the art of speaking)或者“说服的艺术”(the art of persuasion)。言说是使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一个基本能力,而用说服取代强制与暴力作为协调群体行为的主要手段则是人类文明、人类社会和人类社群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因此,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自然而然地就对语言和其他象征手段的技巧性运用所能发挥的不可胜数的功能——尤其是所能产生的无比巨大的效力——有了一种直观的、充满敬畏的认识。修辞被比拟为大权在握、使人不能不从的王公,被描绘成口吐天宪、神通广大的女神,被讴歌为“使饥渴难当的人感到精神饱满,哑然无声的人变得振振有词,双目失明者重见光明”的一种魔力。正是由于言说艺术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所起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它一向拥有的那种不可抗拒的魅惑力,人们开始对人类的言说进行反思、探索、总结和抽象。于是乎,我们所理解的修辞学在西方文化的框架内以及西方话语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和研究领域,一门主要的基础学科。
要用中文讲述一个有关这一学科来龙去脉的故事,或者说构筑一个有关西方修辞学发展过程的完整叙事,在技术上也许并不存在太大的障碍。然而,在观念层面上,从事这一工作却必须直面并且克服三个不容忽视的困难。首先,修辞学内涵的确定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当代西方学者对一些跟理解修辞、了解其发展过程息息相关的关键问题,如应该怎么给修辞下定义、修辞学与修辞理论是否同义、修辞理论的外延如何界定、修辞理论是否应该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修辞思想等问题,至今还是见仁见智,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共识。而对这些问题了如指掌却又是讲述修辞学科在过去两千多年来如何发展演变的一个先决条件。其次,究竟什么是“历史”也远非是一个早有定论、完全不成问题的问题。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家就“历史”和“史实”的性质,历史叙事与其他形式的叙事之间是否存在本质区别,历史研究尤其是历史写作应该采用什么方法等问题一直进行着激烈的争辩,并且未能通过这场论战消除甚至仅仅是缩小他们之间的分歧。面对围绕着“历史”这一概念发生的尖锐对立,任何相信自己讲述的故事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修辞学“史”的人都必须是“明白人”,也就是必须清楚自己都是在哪些史学原则、观点、方法、标准的指引下撰写出这部作品,这部作品满足了历史叙事的哪些条件、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自认为是“历史”。最后,一部用中文撰写、出版的西方修辞学史跟用西方文字撰写和出版的“对等”作品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关系——究竟应该
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也绝对不是一目了然的。前者是否应该是西方现有权威修辞学史的翻译、编译或者综述?是否有可能是西方视角“原原本本”的转达?如果目标受众的母语是中文而不是西方语言,书写这样一部历史是否应该有所区别——也就是说,跨越不同语言、文化的“语境转换”对于历史创作是否应该有任何影响?如果有的话,这些影响又都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表现于哪些不同之处?
这三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打发得了的。对其中任何一个问题作出有深度的思考和分析都必然占用大量篇幅。考虑到这是一部历史叙事,而不是就如何在西方语言、文化语境之外构思和构筑西方修辞的发展过程展开论证,对后者过于详尽的讨论无疑会招致鸠占鹊巢、喧宾夺主的后果,挤占理应属于前者的空间,因而是不可行的。然而,笔者认为,了解上述问题的存在,尤其是了解本书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西方修辞学史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