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冯其庸传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8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冯其庸传/叶君远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5
(大家丛书)
ISBN 978-7-214-06242-0
Ⅰ.①冯…Ⅱ.①叶…Ⅲ.①冯其庸-传记Ⅳ.①K825.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0)第082972号
书名 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冯其庸传
著者 叶君远
责任编辑 汪意云
出版发行 江苏人民出版社(南京湖南路1号A楼邮编:210009)
网址 http://www.book-wind.com
集团地址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市湖南路1号A楼,邮编:210009)
集团网址 凤凰出版传媒网http://www.ppm.cn
经销 江苏省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
照排 江苏凤凰制版有限公司
印刷者 江苏新华印刷厂
开本 880×1230毫米 1/32
印张 4.75 插页2
字数 104千字
版次 2010年8月第1版 2010年8月第1次印刷
标准书号 ISBN 978-7-214-06242-0
定价 15.00元
(江苏人民出版社图书凡印装错误可向本社调换)
引子
第一章 “人才其实都是自我造就的”
1.出身“稻香世家”
2.神游书香
3.初显文章妙手
4.书画启蒙
第二章 追求学术 寻求真理
1.求学无锡国专
2.投身学生运动
3.学术钻研的乐趣
4.参加革命
第三章 初到京华十二年
1.走上学术之路
2.写作剧评
3.经历思想争鸣
第四章 “独立乱流中”
1.“文革”厄运
2.抄写《石头记》
第五章 红学研究艰难始
1.开始红学研究之旅
2.第一本红学版本研究专著面世
第六章 “一梦红楼五十年”
1.人生高产期
2.红学研究成果斐然
3.推动红学事业的发展
第七章 行走的学者
1.“天地间的大书”
2.“行走的学者”
3.实地考察
第八章 艺术化的人生
1.文人气质
2.诗词创作不辍
3.文人书画
第九章 至情至性 立身贵真
1.为人方正不阿
2.师恩难忘
3.提携后进
第十章 霜毫一掷走天涯
1.十赴新疆
2.君子以自强不息
引子
我国近现代科技史、学术史、艺术史、文化史上曾经涌现出许许多多卓有建树的大家,追踪他们成长的足迹,研究他们成才的经验,你会发现,他们的人生历程带有很多共性的东西,除了他们都曾经为了钟爱的事业付出过超出常人的努力之外,一般来说,他们都曾经在青少年时期接受过良好的系统教育,有些人还出身于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从小就受过名师指点,或得与学者名流相接,薰沐于浓厚的文化学术气氛之中。我们这篇传记的主人公冯其庸却与他们有着完全不同的经历,从童年起他就饱受苦难,历尽艰辛,由于家境贫寒和时世动荡,小学和中学曾经几度失学,就是上学期间也是半农半读,无法专力读书。可以说,他主要是凭着不懈的个人奋斗完成学业,并最终成为令人敬仰的一代学术、艺苑大家的。在所有这些了不起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大家中间,冯其庸求学治学之路也许是最为艰难坎坷的,然而可能也是最富于人生启示意义的。
第一章 “人才其实都是自我造就的”
1.出身“稻香世家”
冯其庸1924年2月3日(按旧历算是民国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癸亥年,属猪)出生于无锡前洲镇冯巷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往上几代都是务农的,所以冯其庸说自己出身于“稻香世家”。据说他曾祖父的时候还薄有家产,可是后来每况愈下,到他父亲时就已经相当贫困了,零星的几块田地很难养活一家人,生活拮据之至,家人长年过着半饥饿的日子。他最为刻骨铭心的记忆就是母亲的啜泣声。小时候,他与母亲一起睡,一般的小孩都是睡得很死的,他也一样,可是有时候半夜里他竟会被母亲的啜泣声惊醒。初时他不理解母亲为什么哭,后来慢慢知道了,母亲啼哭,总是因为第二天要断粮了,揭不开锅了,眼看着一家人都要饿肚子了,或者因为明天又有要债的来了,她无法躲避,也无法对付,所以只能独自啜泣了。冯其庸当时虽然幼小,但是母子连心,只要听见母亲的啜泣声,心里就像针刺一样难受。而这样的啜泣声,他听了好多年,以至于形成了一种心理反应,只要听见类似的声音,就会心跳,就会哽咽。
冯其庸的母亲
每到秋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日子就格外难熬,母亲竭力张罗,让家人好歹也要填饱肚子。有时是用麸皮、青菜煮一锅粥;有时是把八九成熟的稻穗割下来,脱粒后放在灶上焙干,再脱壳煮成稀饭;更多的时候是用南瓜,再加上几把米一起煮,这样的饭,当时已经是最好的了。冯其庸后来回忆往事,对南瓜特别有感情,说这是救命的瓜,靠了它,才勉强度过了那段饥饿的岁月。他还记得,家里人口多,自家的南瓜不够吃,多亏了好邻居邓季方每每抱了他家的南瓜送来,才接济得上。后来冯其庸把自己的书斋起名为“瓜饭楼”,并且请国画大师刘海粟榜书三个大字悬于客厅,就是缘于这段以瓜代饭的苦难生活。晚年画画,他常作“南瓜图”,有一幅题诗云:“老去种瓜只是痴,枝枝叶叶尽相思。瓜红叶老人何在,六十年前乞食时。”回顾往昔,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酸辛,也含有不能忘本之意。
对于农民来说,春天更是一个难关,那真是“年年春荒人人愁”,因为春天的缺粮比秋天还难过。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毕竟还找得到替代物糊口,况且地里的稻子也快熟了,总是有指望了。而春天几乎什么像样的吃的也找不到,离农作物成熟还早得很。冯其庸记得每到春荒时,就去挖野菜,最常吃的是“金花菜”和“荷花浪”,顿顿饭都少不了这两样,在这两样野菜里稍稍加一点米煮成糊糊粥。可就是这样的饭也常常不够全家人吃,祖母、母亲、大嫂和姐姐总是让家里的男人和孩子先吃,说自己还不饿,冯其庸当时小,不懂,后来才发现她们什么都没吃,难过得不得了。
日子过得如此困顿,其求学的艰难也就可想而知了。冯其庸虚龄九岁才开始上学。那时每年的学费是两块银元,每到交学费的时候,总是他母亲最为难的时候。他那时还不能尽知母亲的苦,所以学校催交学费,他也回家催。母亲总是好言安慰他,说过不了几天就能交了。可是母亲到哪里去找这两块银元呢?要么就是在家里搜罗一点稍微像样的东西到当铺换几个钱,要么就是向亲戚邻居借贷。但有时家里实在没有什么可当的东西了,而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冯其庸传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