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暮桥回忆录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 录
1. 献身革命事业 3
1.1 走出破落的地主家庭 3
1.2 在工人运动中入党 5
1.3 “监牢大学” 8
1.4 迎接新的斗争 13
2. 在白区思想文化战线 15
2.1 开始经济研究生涯 15
2.2 到广西师专教书 17
2.3 在农村经济研究会和文救会的活动 20
2.4 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 24
2.5 马克思主义经济研究者的群体 31
2.6 将《中国农村》迁往内地 37
3. 投笔从军 41
3.1 在新四军教导总队 41
3.2 撤离皖南到苏北 47
3.3 回顾皖南事变前后 49
3.4 在华中抗大五分校 52
3.5 在抗大华中总分校 54
4. 在解放区的经济工作实践 59
4.1 留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工作 59
4.2 对敌货币斗争和工商管理 62
4.3 到华北财经办事处 66
4.4 在中财部和中财委 72
5. 建国初期的经济工作 76
5.1 在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作 76
5.2 对社会主义改造认识的逐步深化 81
5.3 在国家计委和国家统计局工作 88
5.4 对价值规律的研究 93
6. 三年“大跃进”和五年调整国民经济 97
6.1 对“大跃进”的异议 97
6.2 参加政治经济学读书会 100
6.3 参与起草和贯彻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 101
6.4 参加落实经济调整的几次重要会议 104
6.5 在全国物价委员会及参加“四清”运动 107
7. 在十年内乱中 112
7.1 被批斗审查 112
7.2 在五七干校 115
7.3 曲折中得解放 117
8.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 120
8.1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 120
8.2 撰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一书 123
8.3 出访美国、香港 128
9. 1979~1984年期间关于调整的建议和改革的探索(上) 131
9.1 关于调整的争议 131
9.2 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设想 133
10. 1979~1984年期间关于调整的建议和改革的探索(下) 138
10.1 筹建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 138
10.2 为克服调整中的困难出谋划策 139
10.3 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努力探索 144
11. 理论上的突破和实践中的曲折 152
11.1 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152
11.2 宏观失控和通货膨胀 154
11.3 反通货膨胀问题上的争议 158
11.4 从曲折中汲取教训 161
12. 在进一步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过程中 163
12.1 关于改革目标的新的争论 163
12.2 深化市场取向改革的建议 164
12.3 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总结 166
12.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168
附录 171
附录1 改革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171
附录2 我的主要著作目录 188
附录3 我九十年的历程 189
后记 200
1. 献身革命事业
1.1 走出破落的地主家庭
1904年(清朝光绪三十年)10月25日,我出生在无锡县礼社镇,父亲为我起名薛与龄。无锡县位于中国江苏省南部,南濒太湖,风景秀丽,是著名的鱼米之乡。20世纪初的无锡,已有几家纱厂、面粉厂和丝厂,到了20年代工厂已近百家,成为苏南的经济中心,历来有“小上海”之称。像礼社这样一个小镇,也在1923年办了一个小发电厂,除照明外,还用于水利灌溉和轧米。当时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谓七分封建、三分资本;但无锡在那个时候已有七分资本、三分封建之说。
薛姓是无锡西北乡大族。远在明代末年,薛姓的祖先是一个将军,因获罪贬谪到无锡礼社,大量购置田地,成为当地的大地主。他有5个儿子,25个孙子,形成一个地主集团。薛姓家族为五房,第五房的祖上用1350亩旱涝保收良田设立了一所“义庄”,供养后代中不能自己谋生的子孙。“义庄”规定,凡贫苦子孙,不分男女,年满16岁者,每年每人可分2石(300斤)米,16岁以下分1石米;婚丧大事均有资助,此外还补贴学费,救济孤儿寡妇。祖先设立“义庄”的目的,是希望后代能过稳定的生活,永传香火。但薛家的许多子孙由于有“义庄”作为生活保障,便不但不愿务农,而且不愿出外做工、经商,呆在家里打麻将,抽大烟,游手好闲,后来吃“义庄”的人越来越多。到我出生时,礼社薛家地主集团已趋于衰败。一些吃“义庄”的人开始靠借债典当度日。祖先为后代谋福利而设的“义庄”,最终加速了家族的没落,直到现在它的消极后果仍未完全消除。可见生存的权利要靠自己劳动来创造,坐吃山空是没有出路的。我的父亲爱面子,家境最困难时也并未吃“义庄”。当时我还处于少年时代,但发生在身边的这一严峻社会现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许是我注意社会经济问题的一个起始点。我在1932年写了一篇题为《江南农村衰落的一个缩影》的文章,详尽地分析了礼社的经济状况和变迁。文中在分析薛姓家族没落时指出:“然自身已成腐木,决不足以支此将倾之巨厦。惟有坐待狂飚勃起,以结束其风烛残年而已。”
我的父亲薛魁标是一个知书明理的人,为人和善、厚道,从不打骂孩子,很少与人发生争执,在当地是一位颇有声望的开明士绅。他少年时家里有几十亩地,还开了一家烟店,加工、出售土烟丝。从家产看,我家在当地算是小地主兼小商人。薛魁标15岁时,他的父亲(我的祖父)已经去世,由他的母亲(我的祖母)当家,造了一所有三间四进的住宅,把田地卖了一大半,家庭经济地位逐渐衰落。当时全家有三房,薛魁标是长房,共生子女6人,3男3女;二房夫妻早丧,留下儿子2人;小房也有儿子2人,这4人都是我的堂兄。小叔平庸无能,在烟店当个普通的店员。这一个庞大的家庭,都靠我的父亲支撑,小辈长大要进中学、大学,开支很大。在这样困难的环境下,我的父亲还想干一番事业。
薛姓祖先除办“义庄”外,还办了一所义塾(后称群智小学),只收男生,不收女生。在我幼年时,由我父亲出钱,利用家中的大厅,办了一所“培本女塾”,为没有机会上学的女孩子提供读书机会。办女塾在20世纪初的中国乡村是不合封建传统观念之举,但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薛暮桥回忆录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