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读三国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6.0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读书
文丛
老读三国
李庆西 著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Copyright © 2016 by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本作品版权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翻印。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老读三国/李庆西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11
(读书文丛)
ISBN 978-7-108-05602-3
Ⅰ.①老… Ⅱ.①李… Ⅲ.①古典小说评论-中国 Ⅳ.①I207.4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284914号
责任编辑 卫 纯
装帧设计 薛 宇
责任印制 宋 家
出版发行
三联书店
(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网 址 www.sdxjpc.com
经 销 新华书店
印 刷 河北鹏润印刷有限公司
版 次 2016年11月北京第1版
2016年11月北京第1次印刷
开 本 850毫米×1100毫米 1/32 印张8.375
字 数 157千字 图52幅
印 数 0,001-5,000册
定 价 34.00元
目录
自序
十常侍乱政
“捉放曹”及其他
白门楼记
刘备说“妻子如衣服”
关羽说“荆州本大汉疆土……”
一时瑜亮
司马一生唯谨慎
魏延之叛
石头城下无波涛
重读《水浒》札记
牢狱与江湖
儒林与山寨
附:《儒林外史》本事二三
西游心魔
自序
三十多年前,我写过一篇关于《三国演义》的文章,题目是《关于曹操形象的研究方法》,作为毕业论文。写这个题目,当时有一个直接原因,就是我的一位老师在《文学评论》上发表关于曹操研究的论文,我觉得很有可议之处。正赶上要报毕业论文题目,匆匆想到不妨就此商榷一番。在我看来,老师的思路是以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评价文学人物,其中可以看出一些学术以外的话语背景,如毛泽东、郭沫若等人对曹操的正面肯定,以及70年代中期“评法批儒”给曹操塑造的政治形象,等等。我想借此论证文学的自身规律,80年代初期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正亟欲摆脱政治束缚,对文学本体的关注亦是一种学术风气。我定下题目,去找那位老师做论文指导教师,她倒是欣然同意。而且更没想到,后来她给我的评分是“优”。那个年代大家思想上都有僵化之处,但人与人的关系倒是简单淳朴。
1982年初,我从黑龙江大学毕业回到杭州,便将这篇论文投到《文学评论》。我不知道文章能否发表,但多少有一点自信(那时候这种事情不讲人情关系,投稿时并不认识任何一位编辑)
,却没想到竟是作为那一期《文学评论》的头条(1982年第4期)
,同年10月又被《新华文摘》摘要转载。作为一个刚毕业的本科生,顿然有了崭露头角的感觉。其实读大学那几年,我都在写小说,几乎是心无旁骛,这一来倒是跟古典小说或是理论批评方面都有了一些
,亦将我带到了一个选择的路口,今后是接着做古典小说研究,还是转向做文学批评?自己有些犹豫不定。
1984年我连续参加了两个全国性学术会议,一个是讨论古典小说,一个是当代文学研究。我是以出版社编辑身份参会,那时已调入浙江文艺出版社。那两个会议使我有幸认识许多学界前辈和新锐,研究古典小说的学者鼓励我接着做这类题目,搞当代文学的认为我更适宜做理论批评。按国内学界通例,古代与当代很难跨界,两头沾边就显得很不专业。80年代是文学观念急遽变化的时期,理论思潮的交锋,叙事文本的嬗变,显然对我更有吸引力。作为编辑,手上的业务正好有理论批评这一块。这样,我的写作自然就转向文学批评。第二年夏天,完成了一篇压在手里好几年的关于《水浒传》的论文(《〈水浒〉主题思维方法辨略》,《文学评论》1986年第3期)
,之后很长时间里,一直没有关注古典小说方面的话题。
1984年8月,我借着去北京出差机会,见到了《文学评论》编辑部的前辈们。其中一位老编辑带我去了《读书》编辑部,那时三联书店和《读书》编辑部还在朝内大街166号那幢楼里。在堆满书刊的阁楼上,我一下子感受到一种特殊的文化气息,听沈昌文、董秀玉、吴彬他们聊天,很快让你领悟到在学术与观念之外的某种人文情趣和话语方式。吴彬是负责中国文学的编辑,跟我谈论当时兴起的新小说革命和“寻根文学”,问我是否有兴趣写写这方面的文章。于是,从1985年起,我也成了《读书》的作者。那几年里,我给《文学评论》写过几篇关于文学思潮和当代性探讨的论文,给《读书》写过韩少功、周梅森的小说评论,写过黄子平、季红真的书评。从那时到现在正好三十年了,我没有统计过给《读书》写过多少文章,当然不算太多,我不是那种勤奋的写作者,但我对这份杂志始终怀有一种文字表达的追慕。
80年代末,我在《文学评论》发表了李锐小说集的评论,还有一篇关于寻根文学的综论,以后就告别了那种混迹学术的写作。当然,后来发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理论话语陡然逆转,这使我不能适应。另外一个原因是,自己对愈益走向科层化的“学术”产生了心理和趣味上的抵触。尽管内心觉得愧对《文学评论》的编辑们,90年代以后就再也不做所谓学术论文那种东西了。我喜欢随笔和读书札记那样的文体,喜欢那种叙述的自由,喜欢从文本出发去追寻思想踪迹……就这样,自己的文化兴趣和文字表达习惯渐而转向以《读书》为标杆的那种路径,此后的写作一直沿循这样的轨迹。90年代中期,《读书》编辑们以“脉望”名义策划一套“书趣文丛”,其中就有我的一种《寻找手稿》(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
。
重新细读《三国演义》和其他古典小说,已是二十多年以后。我注意到,学者们已不再以小说比附现实政治,研究方向基本上转移到版本沿革、作者身世及本事考证等方面。其实,自“五四”以来,中国小说研究的主要关节就是这些,当年鲁迅、胡适治小说也都从这几处入手。这算是回到了学术正路,罗贯中、施耐庵籍贯,吴敬梓身世,自然都成了极具影响的课题。当然,我自己的兴趣依然在文本本身,因为不搞学术,用不着关心人家圈内人的课题。
岁月老去,思虑散逸。有时往往会想到小说的意义生成,小说作为一种叙史方式对历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老读三国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