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与先验——张东荪多元认识论问题研究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8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没有现代性的现代化
引论 中国为何缺乏知识论传统?
第一节 从中西本体论之不同看中国缺乏知识论传统之原因
一、从一个“争论”谈起——中国/西方没有本体论
二、境界与方法:中西本体论的不同
三、由“本体论”的不同而产生“是”与“实”的思维方式
四、结论:“境界论”与“实”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知识论传统之缺乏”
第二节 由知识论传统缺乏到本书的选题
第一章 张东荪研究文献综述及其存在问题
第一节 关于张东荪的研究文献综述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研究文献综述
二、三十年来关于张东荪的研究文献综述(1980—2010)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献铺陈过多
二、问题意识欠缺
三、颂扬多于批评
第三节 由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到本书的展开
一、本书的选题
二、本书的研究方法
三、本书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多元认识论”问题导论
第一节 “多元”认识论之涵义与演进
一、“多元”[4]之涵义
二、“多元”之演进
三、“多元”间的关系
第二节 “多元认识论”之特点
一、主客交互
二、非心非物
三、循康德之路
四、交互主义
第三节 “多元认识论”讨论的问题
一、外界之条理
二、交界之所与
三、内界之格式
四、多元真理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外界之条理
第一节 外界的条理是什么?
一、条理分内外
二、条理交互而成
三、真的外界条理
四、外界条理之特征
第二节 外界条理、物自体、理学
一、外界条理与物自体
二、条理与理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交界之所与
第一节 什么是所与?
一、所与与感觉
二、所与为交界的造成者
第二节 所与是神话吗?
一、为何说所与是神话?
二、何种意义上说所与不是神话?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界之格式
第一节 对“内界之格式”的界定
一、“认知上的先验格式”:时间、空间、主客
二、“名理上的先验格式”
第二节 与康德先验格式之比较
一、与康德之同
二、与康德之异
第三节 先验格式之经验化
一、时空之经验化
二、范畴之经验化
三、名学之经验化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元真理观
第一节 真理之绝对性与相对性
一、对真的界定
二、真理之绝对与相对
第二节 真理综合说
一、对符合说、融洽说的批判
二、唯用论倾向的真理综合说
第三节 多元真理观
一、三类知识系统与三种真
二、多元真理观的内在困境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对“多元认识论”的再评价
一、前人对“多元认识论”的评价
二、对“多元认识论”的再评价
三、由“多元认识论”到中国认识论传统之重建
附录一 张东荪著、译、文详细年表
附录二 张东荪研究文献索引(1920—2011)[1]
没有现代性的现代化
——读张永超博士《经验与先验》
北京大学教授 胡军
记得2011年12月底前,我曾参加了中国发展战略研究会与中国创新战略研究会共同举办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道路”的高层论坛。在几位主要发言人讲完之后,一位老年学者提了一个他自己本人认为比较幼稚的问题,即如果不把技术算在内,究竟什么是科学?当时似乎没有学者对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给予令人满意的回答。
其实在中国积极提倡科学的历史几乎长达一个世纪,但即便在今天的学术界对于什么是科学似乎也没有很深入、正确的理解,确实令人费解与困惑。汉语“科学”一词译自英语的“Science”,而英语“Science”则源自拉丁语词Scientia,
这一拉丁词的最广泛的意义就是指的学问或知识,但英语词“Science”却是指自然科学。比较接近拉丁词“科学”原意的是德语Wissenschaft一词,指称的是一切有系统的学问,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历史学、语言学及哲学。这就是科学的本来意思。显然,此处所说的科学尚未将技术包含在内。可见,所谓科学的原意就是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我们需要格外注意的是,这样的知识体系是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在内的,而不仅仅指称自然科学。
科学史告诉我们,首先对经验现象加以知识理性考察的,应该说是希腊艾奥尼亚(Ionia)的自然哲学家们。他们将丈量土地得到大量的经验规则(大部分是从埃及传来的)变成一门演绎科学——几何学。而创始者相传是米利都的泰勒斯和萨默斯的毕达哥拉斯。三百年后,亚历山大里亚的欧几里得才对古代几何学加以最后的系统化。几何学是最早出现的科学。
[1]
几何学的出现显然是对大量经验现象和规则的总结和提升,但这种总结和提升必须要有知识理性思维的能力。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雅典学派很重视对几何学的研究与运用。他们虽然也关心自然哲学的研究,但却更加对人自身的思维或心灵的作用入了迷。于是就不再去研究自然,而把目光转向自身。据说,柏拉图学院的门口就写着这样的几个字“不懂几何学者请勿入内”。我们看《柏拉图对话集》关注的焦点全在于论证的过程或思维的过程,他们追求思维过程的充分、明确、完整,这样的过程就是论证的过程。正是在这样过程的追求之中,人的抽象而系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亚里士多德就是极其相信自己的思考能力的哲学家,而不热心于对经验现象的考察与认识,正是他创立了至今仍然起着重要作用的思维工具——逻辑学。
我国古代的科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它们基本上还是经验性的,远没有形成理论体系,缺乏系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如农学,著作不可谓不多,但这些农学书大体上都是各种农业生产具体经验的记载,几乎未曾做出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更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又如我国古代天文学基本上就是为制定历法服务的。虽然天象观察上有许多成果,却极少探讨理论性的问题,从未认真研究过宇宙结构模型。我国古代数学成就甚大,刘徽也做过一些理论性探索,但这样的工作亦未能继续展开。像古希腊人那样对自然界的相当认真、具体、深入的理论性研究,在中国古代不曾有过。”当近代西方自然科学传入之后,中国古代科技迅速为其所代替也是势所必然。
[2]
在近代,中国古代科技为西方科技迅速取代是一个谁也不能否认的历史事实。其实,同样的情形不只发生在科技界。在我们自以为擅长的社科界、人文学科领域内近百年来也发生着同样的事实。如果说我国古代思想家们不甚关心自然界的问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经验与先验——张东荪多元认识论问题研究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