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的新方向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精神分析的新方向
作者:(美)霍尼
译者:梅娟
责任编辑:陆元昶
特约编辑:申丹丹
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 弗洛伊德观点的总前提
第三章 “力比多”理论
第四章 俄狄浦斯情结
第五章 自恋概念
第六章 女性心理学
第七章 破坏本能
第八章 童年之强调
第九章 移情概念
第十章 文化与神经质
第十一章 “自我”与“本我”
第十二章 焦虑
第十三章 “超我”概念
第十四章 神经质内疚感
第十五章 受虐狂现象
第十六章 精神分析疗法
前言
我对当前心理治疗结果不甚满意,因而生出写作此书的动机,在这本书里我将对精神分析理论做出批评,并重估其价值。我发现几乎每一位患者,都会给我们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以我们现有的精神分析知识似乎远不足以解决。
一开始,我把这种迷惑归咎于经验不足,或有理解方面的盲点,就如大多数心理分析家一样。我甚至忘了是如何缠着那些比我有着更多经验的同事,向他们求教一些问题的。比如,弗洛伊德是如何理解“自我”的?或者,他们自己又是如何理解“自我”的?再比如,性虐狂冲动和“肛门‘力比多’”为何有着难以分开的内在联系?如此之多的取向为何都被看作同性恋的潜在表现行为?可惜,直至现在我也没有得到比较满意的解释。
读弗洛伊德的女性心理学概念时,我初次自发地对精神分析理论产生了怀疑。然后,又是因为读弗洛伊德对死亡本能的假定,而令这种质疑更深。不过,我开始用批评的眼光思考精神分析理论,已经是几年以后的事情了。
正如读者将在整部书中看到的,你一旦陷入弗洛伊德那些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理论当中,将很难不被其左右,因为那些理论是如此地能够自圆其说。只有当你对这些富有争议性的理论了解之后——而整个体系都是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你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错误的根源,即各个具体理论是如何被埋下错误的种子的。我可以很坦率地说,我有资格在本书中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批评,因为十五年来我一直在用他的理论。
对于正统的精神分析,不仅是普通人,就是精神病专家也都有着莫名的反感。这并不单纯是因为大家所认为的情感上的困惑,更是因为这些理论确实饱受争议。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反对者们往往对精神分析全盘否定,不仅将精神分析中值得商榷的部分抛弃,甚至连那些可信的部分也弃之如敝履,另外,同时也否定了精神分析所能提供的真知灼见。我发现,对于精神分析理论越是抱着批判的态度,就越能认识到弗洛伊德基本原理的独特建树,理解心理问题的方法与道路也就越多。
所以,本书不是以挑剔精神分析的弊病为宗旨,而是力图通过减少可争议因素,使精神分析发挥出它的最大潜能。在不断探求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我得出这样的信心:如果我们能摆脱由历史的局限性决定的理论基础,并摒弃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理论,我们就可以将理解范围拓展得更为宽广。
总而言之,精神分析不应该只局限在本能和遗传心理学的范畴内。就后者来说,弗洛伊德更倾向于把人们后期的怪癖看成是儿童时期欲望或反应的直接重复。他因此认为,若想消除后期的干扰,只需要阐明这种内在的儿童经历就可以了。可是,如果我们能够放下这种偏见,不再一味地强调这种成因模式,那么我们就会认识到后期的种种怪异行为或癖好和早期经历的关系,远比弗洛伊德的想象更为复杂,说“孤立地重复已往的某些孤立的经历”就更加不太可能了。无论何种性格结构,都是由儿童期所有经历的整体所决定,而正是这种性格结构导致了以后的一些问题。因此,对性格结构的分析,要从实际出发,要以现实为依据,这一点尤为重要。
对于现有精神分析的惯性倾向来说,如果把性格趋向与环境的改变相联系,而不再看作本能冲动的最终结果,那么问题的重点就会落在塑造性格的生活环境上。事实上,我们不得不重新寻找导致精神冲突的环境因素,所以,精神神经质的主要根源,当是来自于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在这种趋势下,一种以社会学为主的定位模式,取代了以解剖生理学为主的定位模式。我们如果能够站在另一个角度考虑,而排除片面的“力比多”理论中的愉悦原则,就会发现人对安全的追求显然更为重要一些,正是基于对安全的追求,焦虑才会产生,因而我们对焦虑需要有新的认知观念。可以说,造成精神神经质的原因,既不是俄狄浦斯情结,也不是儿童期的愉悦追求,而是令孩子感到无助、脆弱,觉得世界是存在有潜在威胁的所有的负面影响力。儿童因为害怕这种潜在的危险,为了获得安全感,便要形成某种神经质的倾向来对抗这个世界。所谓的自恋倾向、受虐倾向或完美主义倾向,只是孩子们设法走出充满未知危险世界的一种尝试,而并非是由本能冲动所引发的。所以说,精神神经质所表现出的焦虑,并不是“自我”对本能冲动被压倒的恐惧,也不是“自我”被假想中的“超我”所惩罚的颓丧,而是因为其特定的安全保护系统不能够正常工作的结果。
在接下来的各章节中,我们将分别讨论这些观点的基本变化对精神分析具体概念的影响。这里我们可以先做一个大概的介绍。
首先,我们不再将性问题当作精神神经质的动因,尽管性问题有时确实是精神神经质的主要症状,但是与其说是性方面的困窘造成了精神神经质性格结构,不如说它是精神神经质的结果表现。
其次,道德问题将被格外重视起来。乍看,患者与人争斗的道德问题只会把人引入死胡同,但必须澄清的是,这些只是呈现于表面的虚假的道德问题。患者应当正视每一种精神神经质所涉及的道德问题,并试着去解决它们。
最后,我们不再把“自我”视为实现或压抑本能冲动的工具,如此一来,意志、评判和决断等人类的能力将再次回归其应有的地位。与此同时,弗洛伊德所描述的“自我”将被看作一种神经质现象,而不再是普遍现象。我们不得不承认,精神神经质产生和延续的最主要根源,就是这种发乎本能的个人的自我扭曲。
因此,精神神经质实际上是当人陷入困境时所呈现出的一种特殊的求生方式,精神神经质的本质包括来自自我的,或来自他人的困扰,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冲突,我们把重点转移到了造成神经质的根源的所在。这种转移使得精神分析治疗的任务大大放宽。帮助患者控制自己的本能不再是我们的宗旨,而尽量减轻他们的焦虑直到摆脱神经质倾向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精神分析的新方向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