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的千条细节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甲午战争的千条细节
蒋丰 著
东方出版社
目录
推荐序 于无声之处听惊雷
第一辑 输在“顶层设计”
第二辑 中日外交战
第三辑 中日情报战
第四辑 中日舆论战
第五辑 战争与公知
第六辑 战争与国民
第七辑 战争与军人
第八辑 实力对比:军事装备
第九辑 实力对比:作战指挥
第十辑 细节的启示
甲午战争大事表
后记 牢记甲午战争前中日的各种“PK”
推荐序 于无声之处听惊雷
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年,但凡不愿意对历史选择性记忆或选择性遗忘的人们,对两个甲子之前的那一场同时改变中日关系,以及中国与日本两个国家、两个民族命运轨迹的战争,应该不敢遗忘,对这段历史屈辱,也同样刻骨铭心。
新媒体时代,各式各样的传播载体日新月异,博客似乎已经被人们遗弃,而微信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继微博之后而呈取而代之之势。传统的阅读习惯,正在逐步被颠覆,移动互联网已经在改变现代文明发展的方向。
在读腻了官方“钦定”的正史之后,人们更愿意尝试从浩瀚的历史档案数据的字里行间,去寻找更多的真相,也愿意在寻找历史真相的过程中,沉淀更多,思考更多,更重要的是,希望因此获得更多的启迪。
新媒体的各种载体和技术,提供了这样的可能和便利。
历史研究需要“弥缝”者,需要有人在信息碎片化的当下,对历史真相和历史细节做必要的梳理,并借助新媒体传播平台,为广大的阅读群体提供解渴般的信息传递。
“弥缝”就是拾遗补阙,拾遗补阙其实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功,它不仅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原著,甚至于阅读历史档案数据,不仅要检索和查找中文档案资料或研究专著,更要研读外文档案资料和研究专著,与此同时,也需要根据历史发展的线索与脉络,去做出详细而缜密的梳理。但凡在早期从事过历史研究论文写作的朋友,都能熟悉这样一个需要仔细和耐心的不厌其烦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历史研究者最基本的“做卡片”过程。
拾遗补阙或“弥缝”是基本功。蒋丰算不算历史的“弥缝”者,我们姑且不论,毕竟他目前所从事的职业,与历史大家或专业的历史研究学者,仍有一定的距离,但他是一位勤勉的拾遗补阙者,应是确定无疑的,至少这样一本围绕甲午战争历史而展开的“千条微博”整理和出版,已经印证了这一点。
在新浪微博里,蒋丰算是一位“善用”新媒体的媒体人。他很早就有意识借助和利用微博,有系统地展示自己在历史研究领域里的“功力”。有人批评蒋丰的努力只是类似“文抄”或纯属资料整理,不足为范,但请试问,如今当下,甲午战争的历史研究专著和档案资料汗牛充栋,又有谁人愿意去下这样的苦功夫?就这一点“捷足先登”,就应该予以积极的肯定。
《甲午战争的千条细节》的结集出版,不仅是对一部大历史的补充,同时也让我们在新媒体时代里,在奔涌的信息洪流中,在快捷的阅读节奏下,能同步感受到一段大历史的跌宕起伏和惊心动魄,也能感受到作者的苦心孤诣。
蒋丰与我有相似的人生经历,我们对十年浩劫的记忆几乎一致。我们都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恢复高考之后的大学生,读的都是历史专业,也都当过教师,后来也都从事新闻工作。八十年代中后期,蒋丰负笈东洋,从头做起,我则在同一年走过罗湖桥,到香港谋生,在海外打拼近三十年。
蒋丰与我因微博而相识,而结缘,而成为无话不说的知己。今年早些时候,我带着摄制组一行,远赴东瀛,与蒋丰和他的助手,八天时间奔走三千里,探访和寻觅与一百二十年前甲午战争相关的遗址、遗物、遗迹。我对他如此熟悉日本历史,如此熟悉日本政治、社会的诸多种种,如此熟悉和掌握涉及甲午战争的史料遗迹、历史内幕、典故,等等,甚为叹服。他是有备而来的,是做足功课的,这样的底蕴和功力,从这部结集出版的新作亦可见端倪。
我与蒋丰第一次见面时,他就和盘托出自己的人生经历,分享了他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体会。我感谢他的真诚,更能感受和理解他的勤奋努力、不知疲倦的驱动能,我知道什么叫坦然面对、坚毅前行,我更知道一切归零、永不言败,我也深知他为人处事的仗义、豁达和行色匆匆的急迫感的来龙去脉。
在这本集子即将出版之前,我们在日本的一次深谈中,他直言,中国大陆曾有人当面“奉劝”他,不要和杨锦麟交往,“因为杨锦麟在人生的很多关键时刻的选择,都是错误的”。蒋丰说,他不能告诉我是谁那么“错爱”我。但他表示,他就是愿意和我交往。
对于这样的当众“下药”,过去的六十年间,我见多了,也听多了。这一类人和事,我一般都将它们归入“逆菩萨”的范畴,也很感谢这样的逆耳忠言和直言不讳。也许,这辈子,我真的有很多关键时刻的选择都是错的,但至少有一点,我仍有足够的自信,就是与蒋丰的相识和合作,不至于发生大错。这次穿越日本,拍摄涉及甲午战争题材纪录片的过程中,我更坚定了这样的判断。这也是在他邀我为这本集子作序时,我毫不犹豫一口答应的原因。
蒋丰说,在整理和编撰这本集子的过程中,他每每会陷入几近情绪失控、压抑、抑郁,甚至悲愤莫名的精神状态中。我想,这也是每一个拥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怀的海内外中国人,在回顾这一段屈辱历史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情绪反应。
我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为海内外华人,尤其是新生代读者,提供更深入了解一百二十年前甲午战争历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索引,更能在阅读过程中,与历史以及历史的梳理者一起,在字里行间产生“于无声之处听惊雷”的共鸣。
是为序。
杨锦麟
甲午年
(1)
暮春谷雨
————————————————————
(1)
这里是指2014年。
第一辑 输在“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
为什么一天只吃一顿饭?明治天皇为筹集资金购买“吉野”,宣布自己从此到击败大清国,一日只吃一餐;皇太后则捐出了自己的首饰。这下,民众来劲了,发起了“‘吉野’号募捐会”,后来募集到的银两可以买三艘“吉野号”。半年后,日本政府把“吉野”开回自己的港口。
@豆豆要多耕耘抛掉得失心:然后老佛爷把买船的钱都拿来修园子了。
@Exodus-Ryan:“吉野”本来是先被北洋水师看中的,可惜没钱买,后来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没有一舰的航速能比得上吉野,只能被动挨打,可见加强军备之重要性。
@于明晓:日本人是这样的,说了真干,不带忽悠的,从平民到天皇。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甲午战争的千条细节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