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
原 著:王阳明
编 著:罗 智
出 版 人:方 鸣
责任编辑:王亚丹
ISBN:9787511327192
品 牌:磨铁数盟
关注我们的微博:@磨铁阅读
关注我们的微信:motieyuedu
问题反馈:mtsmapple@motie.com
网 址:http://www.motie.com/
本电子书版权归北京磨铁数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未经版权方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发行、传播等行为,禁止私自用于商业用途,违者版权方将追究其相应法律责任。
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自序 发现心灵的智慧
第一章 磨砺
第二章 处世
第三章 行动
第四章 智慧
第五章 态度
第六章 治学
第七章 立志
第八章 心灵教育
前言
王阳明,字伯安,名守仁,浙江余姚人。明朝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心学”创立者。
少年时便胸怀大志,以“正心修身,平治天下”为己任,后因体弱多病,接触佛、道思想,并于家乡的“阳明洞”习道家导引术以养生,因此以“阳明”为号。
青年时步入仕途后,因上疏触犯权倾朝野的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并贬谪至穷山恶水之中的边远山区——贵州龙场。
在龙场任驿丞的日子里,尽管环境十分恶劣,当初甚至无处可居,三餐难以为继,但他以一种坚定的求道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励志修身不已,终于在一个夜晚,领会到了儒家失传已久的“格物致知”要旨,洞见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彻悟了“知行合一”这种天地间的终极智慧,从而创立了影响后世至今的一门学说——心学。
自“龙场悟道”后,王阳明继续以讲学的形式向世人阐述他的心学思想,认为“心即是理”,只要通过格物致知的实践功夫,将各种蒙蔽心体的闲思杂念拂去,便能认识本心中的“良知”,从而让源于良知的本能智慧显露出来。以此应事接物,则能心定神明,洞察到事物的本质规律,顺势而行,事半而功倍。
后来,王阳明任南赣巡抚,以超绝的智慧和才干,短时间内即剿灭盘踞江西各郡多年的众多巨寇,并在宁王叛乱的紧急关头,处变不惊,沉着应对,仅用四十二天便生擒宁王,平定叛乱。以显赫战功一路升迁,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卒后谥号文成。
纵使在繁忙的军旅生涯,王阳明也不忘与学生、朋友们讲学,而且每到一地,他都积极修建书院,推行教育,提出了很多见解独到的治学、育人之论。如他认为“凡饮食只是要养我身,食了要消化。若徒蓄积在肚里,便成痞了,如何长得肌肤?后世学者博闻多识,留滞胸中,皆伤食之病也”,以此比喻做学问要善于消化,须融会贯通,才能运用自如。
在做学问方面,强调以“立志”为要,“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志立而习气渐消。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凡事只要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志向,时刻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就有成功的可能。为帮助学生树立志向,王阳明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如何立志的方法,使学生们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已彻悟了心灵奥秘的教育家,王阳明有着非凡的洞察能力,他往往能洞悉学生们内心的弱点,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身上的毛病,以及给出如何改正缺点的有效方法。
如薛侃多悔,王阳明便告诫他说:“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指出一个人有改错之心是好的,但吸取教训后,就不要想那么多了,不然一味纠缠于已发生的错误当中,就会钻进牛角尖,因不断悔恨而时刻折磨自己。
对于如何正确思考问题,王阳明从“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观点出发,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看法。
如他说过:“良知愈思愈精明,若不精思,漫然随事应去,良知便粗了。”认为做一件事时,如果只是不着边际地去思考,就会有毁誉、得失等各种杂念掺入其中,就会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得不出正确的结果。这种观点是很有见地的。
在平时的应事接物上,王阳明已臻于“道”的化境,悟到“心无所滞”的重要性。
如他曾借除草的机会点化学生:“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指出平时做事时的态度,也应和除草时一样,要有一种圆活的心态,即使偶然做错了某些事,也要保持镇静,不必过于在意,这样所做的事情才不会变成心灵的累赘,从而轻装上阵,不为情绪所扰,把握住处理事情的正确方向。
……
王阳明长期与学生及友人论学,宣传自己的哲学思想和主旨。后来,他的学生徐爱、陆澄、薛侃、钱德洪等,把王阳明先生论学的语录及书信搜集起来,辑成《王文成公全书》(现称《王阳明全集》)共三十八卷。
其中,《传习录》单独列为全书(集)第一篇,分上、中、下三卷,乃王阳明哲学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也是研习心学的重要经典。
自序 发现心灵的智慧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向外追求物质利益,这样发展下去,必然使得人的精神愈来愈和自己的心灵分离,使人趋向于“物质化”,在人的心灵深处愈感孤独、苦闷、烦躁、矛盾。
如何使人们荒芜、紧张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获得一种心灵的自由,又不至于影响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儒学所倡导的“正心修身、平治天下”的“内圣外王”修养之道,既强调涵养心灵,又不失进取精神,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式。
很多人过于追求外在的人生高度,追求金钱、地位、名利那些东西,导致了心灵过于沉重,承受了太大的压力。然而牵累太大,做事的效率也大打折扣,反而使人难以达到理想的人生目标。
其实,在今天的社会里,要想更好地达到自己人生的高度,更重要的是心灵也要有一种高度,那是一种脱尽尘埃、充满光明的境界。
乘坐飞机的人们能够体验到,飞机上升到一定高度,超越了雷雨交加的云层时,将会出现一种奇特的现象。往下看去,尽管云层下面电闪雷鸣,下着倾盆大雨,而云层之上却无一丝阴云,充满着朗朗阳光。这时的飞机,丝毫不受恶劣的外界环境影响,平稳地飞行着。
我们的心灵也是一样,在一定的层面下,会有种种乌云遮蔽心性的光明,让我们生活在黑暗的阴霾里。然而,当我们的心灵到达了云层,超越了云层和冲突,同样会发现,云层之上,晴空万里,心灵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自由。而我们带着这种更高的精神境界和追求,回到现实中来时,智慧仿佛被提升到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