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王学通论/杨国荣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
ISBN 978-7-5617-3417-9
 
Ⅰ.王… Ⅱ.杨… Ⅲ.王守仁(1472~1528)—心学—研究 Ⅳ.B248.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3)第079691号
 
 
 
王学通论
——从王阳明到熊十力
 
著  者 杨国荣
责任编辑 姜汉椿
封面设计 黄惠敏
版式设计 蒋 克
 
出版发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社  址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邮  编 200062
电话总机 021-62450163转各部门
行政传真 021-62572105
客服电话 021-62865537(兼传真)
门市(邮购)电话 021-62869887
门市地址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校内先锋路口
网  址 www.ecnupress.com.cn
 
印  刷  者 上海市印刷三厂
开  本 890×1240 32开
印  张 10.5
字  数 235千字
版  次 2003年9月第一版
印  次 2008年5月第二次
印  数 3101—7200
书  号 ISBN 978-7-5617-3417-9/B·186
定  价 24.80元
 
出  版  人 朱杰人
 
(如发现本版图书有印订质量问题,请寄回本社客服中心调换或电话021-62865537联系)
 
 
 
 
谨以此书纪念冯契先生
目 录
序 冯契
引 论
 
第一章 王学的兴起
第一节 王学形成的历史前提
一 天理的困窘
二 社会变迁的折射
第二节 理学的演变与王学的产生
一 朱熹:正统理学的系统化及其理论偏向
二 陆九渊对朱学的诘难与陆学之弊
三 理学从宋末到明初的演变与王学的崛起
第二章 王阳明的心学体系
第一节 心(良知)的内在结构及其逻辑展开
一 心(良知)的双重规定
二 良知准则论
三 志知之辨
四 当行则行以求自慊
五 “成己”与“无我”
第二节 致良知:先天良知与致知过程之辨
一 从本然之知到明觉之知
二 致知“未有止”
三 知行合一——致知过程的展开
四 致知过程与成圣(德性培养)过程的融合
第三章 致良知说的分化
第一节 从先天本体到现成良知
一 王畿论现成良知
二 泰州学派:率见在(现成)之知
第二节 先天本体的超验化与归寂以致知
一 良知非“现成可得”
二 归寂以致知
第三节 本体与工夫
一 良知呈露(展开)于日履
二 由工夫而得本体与循本体而更进于知
三 致知必在通物情
四 躬行与经世的结合——工夫表现为一个历史过程
第四章 志(意)知之辨的演进
第一节 “造命却由我”与“意为心之主宰”——泰州学派的唯意志论倾向
一 造命却由我
二 意为心之主宰
第二节 志道与顺乎无内外之则
一 黄绾以“志道”否定“惟意而出”
二 胡直以“顺乎无内外之则”拒斥“自恣轻外”
第三节 “意蕴于心”与“知藏于意”——刘宗周论意知关系
一 “意为心之所存”
二 “知藏于意”
第五章 从良知说到童心说
第一节 童心说:天理的剔除与个体性原则的突出
第二节 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
第三节 性情不可以一律求
第六章 王学的终结
第一节 从以心为体到心为气之灵处
第二节 工夫与本体关系的再思考
一 无工夫则无真本体
二 学道与事功非两途
三 明自然之理:致知工夫的拓展
第三节 从心体的历史展开到学脉的历史展开
一 学术之途“不得不殊”
二 学术演变内含学脉
三 由迹而入理,由偏而大成
四 得其宗旨、明其学脉的学术史方法
第四节 个体与整体之辨:启蒙思想的前奏
第七章 历史的余响:王学与中国近代哲学
第一节 从心物一体到“体用不二”
第二节 个性与直觉:良知说的二重影响
一 从自主自愿到伸张个性
二 梁漱溟:良知即直觉
第三节 王学与中国近代的唯意志论思潮
一 以心力改造天地
二 梁漱溟:意欲高于理智
第四节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说的余波
一 从知与致的合一到性修不二
二 贺麟的知行合一新论
 
附录(一) 心物之辨与天人之际
附录(二) 致良知说再阐释
 
后记
新版后记

《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一书是杨国荣同志的博士论文。在进行论文答辩时,几位前辈专家曾给以肯定的评价,给他许多鼓励。部分内容在有关杂志发表后,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现在经作者修改后正式出版,相信它是会受到读者欢迎的。
作为他的导师,我对杨国荣同志在研究这一课题时所花的辛勤劳动和其中的甘苦是了解的;对他的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独立研究能力,有信赖感;对他最后取得的成果,即这本著作,也是满意的。
我以为他这本著作有一些显著的特色:一、从考察王学的二重性入手,对它的内在结构及其在后学中的历史展开过程,作了深入的分析,从而揭示了王学融合普遍之理与个体意识及其肯定本体(良知)与工夫(致良知)之统一这一极为重要的理论特质。二、由对王学体系的内在矛盾的揭露,进而说明王门后学的分化,着重考察了志(意)知之辩的演进,李贽把王学引向异端,黄宗羲完成对王学的自我否定,并在“历史的余响”的标题下讨论了王学在中国哲学近代化中的双重作用等。这一系统的有条不紊的考察,比较好地贯彻了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统一,因此许多论断显得很有说服力。三、作者比较充分地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参考了前人和时贤,包括海外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加以评析、折衷,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本书既具有较广的理论视野,又能在许多环节上作深入的微观考察,是一部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理论著作。
当然,我说本书有这些特色,并不是说它完美无缺。在答辩时,已经有专家指出,“天泉问答”引起的纷争未及细论,是不足之处。但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一个青年人能写出这样水平的著作,已可使人赞叹“后生可畏”了!
不过,我还想在这里就王阳明在中国哲学史上的独特贡献问题,谈一点个人看法,对杨国荣同志这本书,也可算是一点补充。
王阳明用“致良知”三字来概括他的全部学说。致良知说,我们可以不赞成,但其中包含有很有价值的见解,即关于工夫和本体统一、把真理 ............

书籍插图:
书籍《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 - 插图1
书籍《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