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 录
《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总序/陈平原
导论
第一节 作为“舆论环境”的北京
第二节 北京舆论环境在清末民初的变化
第三节 新文化的“登场”
第四节 基本思路与研究布局
第一章 “眼光向下”:《京话日报》与启蒙运动
第一节 “一个公众的言论机关”
第二节 “以报纸推进社会运动”
第三节 “叫人人知道爱国”
第四节 京沪白话报比较:启蒙的不同路向
第二章 日本报纸在北京:《顺天时报》的启示
第一节 《顺天时报》的崛起
第二节 个案分析:报道方式与版面编排
第三节 启示:“介乎高级报纸与大众报纸之间”
第三章 民初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型与集团重组
第一节 政党报纸:“所争在两派势力之消长”
第二节 身份转型:“超然各党之间,主持一团舆论”
第三节 集团重组:新文化运动的源流
第四章 校园内外:新文化的登场
第一节 从启蒙到自启蒙
第二节 舆论参与与空间拓展
第三节 “崇新”与“重少”:文化的权势转移
第五章 五四前夕:新旧论争与多方博弈
第一节 “保存机关”的苦心
第二节 “新旧论争”的意义转换
第三节 舆论心态:政治抗争与文化立场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杨早
1995年于中山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2001、2005年先后于北京大学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近年主要关注中国近现代舆论史与文化史、当代研究等。曾发表《京沪白话报:启蒙的两种路向》、《五四时期北大学生刊物比较》、《北京报纸对日俄战争的报道与评论》、《新世纪文学:困境与生机》等论文,著有《纸墨勾当》、《野史记——传说中的近代中国》,编有《话题2005》、《话题2006》、《话题2007》、《沈从文集》、《汪曾祺集》等,译著《合肥四姊妹》。
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
陈平原 主编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
与新文化的登场
杨早 著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杨早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
(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
ISBN 978-7-301-14122-9
Ⅰ.清… Ⅱ.杨… Ⅲ.文化史-北京市-1904~1919 Ⅳ.K29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8)第116837号
书 名: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著作责任者:杨 早 著
责任编辑:艾 英
封面设计:奇文云海
标准书号:ISBN 978-7-301-14122-9/G·2424
出版发行:北京大学出版社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5号 100871
网 址:http://www.pup.cn 电子邮箱:pkuwsz@yahoo.com.cn
电 话:邮购部62752015 发行部62750672 出版部62754962
编辑部62752022
印刷者 :三河市新世纪印务有限公司
经销者 :新华书店
650mm×980mm 16开本 14.75印张 256千字
2008年8月第1版 2008年8月第1次印刷
定 价:28.00元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010-62752024;电子邮箱:fd@pup.pku.edu.cn
《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总序
陈平原
美国学者Richard Lehan在其所著《文学中的城市》(The City in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中,将“文学想象”作为“城市演进”利弊得失之“编年史”来阅读;在他看来,城市建设和文学文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阅读城市也就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文本阅读。这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历史:它既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第289页)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极力理解并欣然接受的“北京”、“上海”或“西安”,同样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
讨论都市人口增长的曲线,或者供水及排污系统的设计,非我辈所长与所愿;我们的兴趣是,在拥挤的人群中漫步,观察这座城市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保留想象与质疑的权利。偶尔有空,则品鉴历史,收藏记忆,发掘传统,体验精神,甚至做梦、写诗。关注的不是区域文化,而是都市生活;不是纯粹的史地或经济,而是城与人的关系。虽有文明史建构或文学史叙述的野心,但更希望像波特莱尔观察巴黎、狄更斯描写伦敦那样,理解北京、上海、西安等都市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如此兼及“历史”与“文学”,当然是我辈学人的学科背景决定的。
谈论“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必须兼及建筑、历史、世相、风物、作家、作品等,在政治史、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若汉唐长安、汉魏洛阳、六朝金陵、北宋开封、南宋临安、明清的苏州与扬州、晚清的广州与上海、近现代的天津与香港及台北,以及八百年古都北京,还有抗战中的重庆与昆明等,都值得研究者认真关注。如此“关注”,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对城市形态、历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坚实的学术训练;因此,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人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
关于都市的论述,完全可以、而且必须有多种角度与方法。就像所有的回忆,永远是不完整的,既可能无限接近目标,也可能渐行渐远——正是在这遗忘(误解)与记忆(再创造)的巨大张力中,人类精神得以不断向前延伸。总有忘不掉的,也总有记不起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使得我们不断谈论这座城市、这段历史。在这个意义上,记忆不仅仅是工具,也不仅仅是过程,它本身也可以成为舞台,甚至构成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
既然我们对于城市的“记忆”,可能凭借文字、图像、声音,乃至各种实物形态,今人之谈论“都市想象”,尽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无言的建筑、遥远的记忆、严谨的实录、夸饰的漫画、怪诞的传说、歧义的诠释……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珍惜,并努力去寻幽探微深入辨析。相对于诗人的感伤、客子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