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学曾国藩活用胡雪岩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3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序言
本书由“行行”整理,如果你不知道读什么书或者想获得更多免费电子书请加小编微信或QQ:491256034 小编也和结交一些喜欢读书的朋友 或者关注小编个人微信公众号id:d716-716 为了方便书友朋友找书和看书,小编自己做了一个电子书下载网站,网站的名称为:周读 网址:http://www.ireadweek.com
曾国藩,一个湖南乡间的穷秀才,凭借真才实学,一步步跻身于近代史上的名人之列。而胡雪岩从一个贫寒的钱庄伙计,最终成为声名显赫的“红顶商人”。这些成功主要归因于他们所掌握的为人处世技巧,这使得他们超凡脱俗,不落窠臼。这些技巧是他们历经官场、商场磨难后的智慧结晶,是他们对人生成败得失的深切体悟。这些技巧对于今天那些企求建功立业的人来说,是值得参考和借鉴的。
在做人方面,曾国藩有自己独到而精辟的见解。
稳慎。曾国藩认为世事变幻莫测,稍有不慎便有可能使事业陷入困境,只有稳慎之人才能防微杜渐,化险为夷。而要做到稳慎,必须有耐性,戒骄躁,时刻如履薄冰。
磨砺。曾国藩认为,人只有通过不断的磨砺,才能提升和完善自身,才能培养坚定的意志。这就要做到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培养浩然之气。
融通。曾国藩认为:处世必须刚柔相济,以圆融为做人的基本原则。融通是一种做人的智慧,它要求我们审时度势,把握好事物的尺度,凡事留有余地,随机应变。
借势。曾国藩认为,人必须借助他人之力成就自己的事业。人际关系的融洽程度,人脉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到个人事业的成败。因此,做人要学会借梯登高。
用人。曾国藩手下人才辈出,这为他成就丰功伟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在选拔和任用人才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这对今天的管理仍具借鉴意义。
取舍。曾国藩认为,人生是一个不断取舍的过程,若该进不进,当退不收,则会遭致失败。他掌握了取舍的智慧,进退适时,从而成就了光辉灿烂的人生。
关于处世之道,胡雪岩深谙其中的奥妙。
圆世。胡雪岩认为:为人处世必须以“圆世”为圭臬。他的圆世态度,在通,在活,还在融。通是权和变,活是趋向,融是状态,终极目标是圆满无憾。
交友。胡雪岩重义轻利,喜欢广结善缘,这使得他的商路格外顺畅。他先是结交王有龄起家,后来又在左宗棠的荫庇下,结交漕帮成了小爷叔,得到了漕运的便利。
用势。关于用势,胡雪岩有精辟的阐释:顺势是眼光,取势是目的,做势就是行动。许多很棘手的事情,胡雪岩都顺利地办成了,这归功于他的用势之道。
谋划。胡雪岩认为:无论是处世还是经商,都必须要有谋划。因此,他对时事的了解和把握总能先人一步,从而能占据得天独厚之势,从容应对各种事件。
掌控。胡雪岩认为:必须学会掌控人才,唯此才能使其为我所用。精于掌控之招使他身边人才济济,并为他成就商业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泰然。胡雪岩认为:无论何时,人都要沉得住气,达到泰然处之的境界。对己泰然就是充满自信;对事泰然就是勇于决断,对于事情的结果能拿得起,放得下。
尽管曾国藩、胡雪岩所处的时代早已远去,但是他们为人处世的技巧在今天依旧适用,这些技巧对正在茫然中摸索的后人来说是一盏指路明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我们尽情地汲取二位先贤的智慧结晶,创造出人生道路上最瑰丽的神话。
上篇 活学曾国藩
第一章 行事滴水不漏——天下之事,贵在谨慎
“老成不怕多,凡事应三思。”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人与人的差异性体现在思想上、行为中,矛盾冲突的发生,都是客观存在引起的,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有一点是我们可以掌握的,那就是以谨慎小心的态度去面对这些差异,用自己的严格要求换事业的顺利发展。
推美让功巧避嫌
过分自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太露,势难保长久,富贵而骄奢,必定自取灭亡。而功成名就,激流勇退,将一切名利都抛开,这样才合乎自然法则。
永远不做别人的箭靶,这不是容易做到的事,尤其对于位高权贵者而言。权力是一把双刃剑,露出锋芒的同时更要小心不割伤自己。
曾国藩深知这个道理。他手握军权,但因为明白权力的双面性,所以采取了放权但不全放的办法应对潜在的危机。因为军权适度,从而能够在不被清廷猜忌的前提下,更好地为国效力,更好地保全自己。
同治元年(1862年),曾氏家族处于鼎盛时期。曾国藩身居将相之位,弟弟曾国荃、曾国华也多有人马,还多次拜受皇恩。面对如此浩荡皇恩,曾国藩早已心满意足,甚至有点喜出望外,他十分地清醒冷静,知道自己之所以被重用,关键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存在。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运动,自己很可能会一无所有。清廷不想在消灭了太平军之后,又有湘军谋反。
所以咸丰四年(1854年),曾国藩攻陷武昌后,咸丰皇帝对他的封赏一再延迟,正是考虑到这些。当时,捷报传来,咸丰皇帝很高兴,立即下旨,封曾国藩为湖北巡抚,并且夸奖曾国藩,说他虽然是一介书生,却能够立下大功。但与此同时,咸丰也意识到了曾国藩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所以赏是要赏的,可是权力却不能再给。
曾国藩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意识到了危机,心中不免有矛盾。因为要想做到精忠报国又要做到功成身退,的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古往今来能做到这点的人寥寥无几。曾国藩的想法在他的日记中屡屡表露:
同治三年(1864年)三月二十五日
日内因户部奏折似有意与此间为难,寸心抑郁不自得。用事太久,恐人疑我兵权太重、利权太大。意欲解去兵权,引退数年,以息疑谤,故本日具折请病,以明不敢久握童柄之义。
同治六年(1867年)正月初七
是日,接奉廷寄,因十二月十八日秦兵之败,霞仙革职。业经告病开缺之员,留办军务,致有此厄,宦途风波,真难测矣!然得回籍安处,脱然无累,犹为乱世居位者不幸中之幸。
在给李鸿章的信中,曾国藩也有类似的隐退表示,大意是说自己辛苦多年没必要留恋什么官职,若从此能远离重要的职位就能保自身安危了。
曾国藩不是一个不知足的人,与权力野心相比他更喜欢平安。也许这就是看尽繁华,历经磨难之后的一种感悟。的确,知足是一种最大的满足。沉浮宦海多年的曾国藩深知知足之道:
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岂无过人资,多段为患害:在约每思丰,居固常求泰,富求千乘车,贵求万钉带,木得求速赏,既得勿求坏。芬馨比椒兰,磐固方泰岱。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活学曾国藩活用胡雪岩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