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治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作者:张再林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402-4605-1
价格:68.00元
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提要
引言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第一章 彻底经验主义
第二章 人本主义
第三章 唯生主义
第二部分 礼治理论
第一章 礼的历史考查
第二章 “有意味的形式”
第三章 “情深而文明”
第三部分 仁治理论
第一章 仁的本质规定
第二章 仁与社会政治
第三章 为仁之方
第四部分 法家论
第一章 法家的哲学思想
第二章 法家的“治”的理论
第五部分 墨家论
第一章 墨家的哲学思想
第二章 墨家的“治”的理论
余论 中国古代“治”的理论的现代意义
附录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
内容提要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1)坚持现象与实在的二分是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和一贯传统,其经验主义与超验主义是结伴而行、互为补充的。
(2)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哲学家并不把现象与实在加以区分,而是以“本质直观”的方式把现象与实在视为显微无间的整体。这种寓实在于现象之中的整体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道”。
(3)“下学上达”的彻底经验主义已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理学”对这一传统的歪曲和背离。
(4)从“显微无间”到“道德合一”。作为人的合目的性(“得”)的“德”。
(5)中国古代“主体即本体”的思想。“此在”的“我”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地位,以及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传统的“人本主义”。
(6)在中国哲学里,“超验自我”与“经验自我”之间的“不即不离”关系。故中国哲学是一种“内在的超验”而非“外在的超验”的学说。
(7)中国哲学把“本体”不是视为某种“实有”,而是看作为一种“即用显体”的功能性的过程,也即古人所谓的“主宰即流行”。这就导致了以“生生”为其宗旨的中国古人特有的“易”论。
(8)宇宙的“生生”过程不是来自某种外力,而是生命自身的阖与辟、阴与阳、静与动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生命被视为“自我运动”。
(9)从天道的“生生”推之到人道的“健行”。中国古代的易论最终落实到人的行为。
第二部分 礼治理论
(1)行为的“履”也即中国古人所谓的“礼”。作为集中国早期社会礼之大成的“周礼”,以及“周礼”的核心内容。
(2)周礼的式微及孔子的“复礼”活动。
(3)《荀子》的礼的理论及《礼记》的礼的思想。礼的“合题”在汉的出现。
(4)以“祭”为突破口的对礼的形式本身的考查。对于中国古人来说,礼并非一种纯粹的“仪”,而是寓“义”于“仪”的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在这种形式里,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二者实现了其有机的统一。
(5)礼不仅是人的个体行为的普遍形式,亦是人的社会活动的普遍形式。礼使中国古人的政治方式不再是一种异己于人的东西,而成为既有一定外在的社会规定又与个人的内在的情感表达密切相连的审美形式。为孔子的“正名”说“正名”。
(6)故中国的“礼治”思想最终是通向“人文主义”的。作为人的“自由形式”的“文”的哲学考查。“人文主义”在现时代的重要的意义。
(7)“文明”源于“情深”。从外作之“礼”的考查深入到中出之“乐”的考查,礼之文的形式最终还原为乐的“情感逻辑”。
(8)“礼治”之于“法治”的优越。礼治最终走向人的“行为自律”。
(9)对礼的“本质还原”使孔子从“礼”走向“仁”。
第三部分 仁治理论
(1)“仁从千心”。儒家从礼之“亲亲”中挖掘出更具普遍性的人之“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作为人之通性而成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根本。
(2)在中国儒家“仁”的学说里,这种“恻隐之心”作为人之端绪被视为是一种人之“潜能”,故人的伦理行为的实现并非“我”之让渡而是一种自我的生成。
(3)中国古人的“天人合一”的逻辑,决定了这种生成论的“仁”和宇宙中生生不已的“道”是完全同一的。仁既是人之“伦理”又是宇宙之“本体”地被赋予了绝对的意义。
(4)中国古人的政治不过是中国古人的伦理的放大形式。政治被视为我之“恻隐之心”由近及远、由己推人的“移情”过程。这就导致了充满博爱精神的儒家的“王道”理想的应运而生。
(5)把仁的原则落实为人的具体行为就是所谓的“义”。与“利”相比,“义”具有本体论的优先地位。
(6)仁的“内在超验”的性质表明仁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故仁学并没有流于“唯爱”“唯义”的形而上的独断,而是“从容中道”地与“权”的原则有关的。
(7)仁作为人的本己的、固有的属性,决定了仁的实现并非“外索”而是“内返”。“反求诸己”成为“为仁之方”的关键。
(8)能否“返求”取决于人能否克服物欲对自己人性的遮蔽。儒家“克己复礼”学说的提出,以及由此出发形成的中国古人的“修身”传统。
(9)“修身”落实到“明教”。对人性的“教化”不啻为儒家治论的最终结论。
第四部分 法家论
(1)法家学说之所以作为儒家学说之“反题”,溯其理论渊源,实出自其一反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传统的所谓“明于天人之分”这一哲学命题。
(2)突出“天”与“人”的各自有别,必然重视认识上的“征知”。法家的注重“辨合”“符验”的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的哲学路线。
(3)宇宙中的天人二分的思想反映在人学领域,就导致了“性恶”“为善”这一人之“性”“伪”之二分。法家的强调“法正”作用的法治理论因此而产生。
(4)“性恶论”使法家视人为趋利避害的动物,故法家不惟不反对人的“利取”原则,反而主张用人之自利之心以实现天下之治道。
(5)功利主义使法家鄙薄“仁义”。其从实证立场出发,极力反对先王的“王道”而积极鼓动吹后王的“霸道”。
(6)法家的“法”的理论包括“法”“术”“势”三个方面。“法”“术”作为君主之“制”,“势”作为君主之“资”,二者互为发明、互为服务。法家“抱法处势”理论的提出,实际上开中国专制主义治论的造始端倪。
(7)法家学说的得与失。法家理论的失误在于其以“法”释“道”而把法本体化、绝对化的倾向。这种体、用之颠倒,是对中国古代“人本主义”治之传统的历史反动。
第五部分 墨家论
(1) ............

书籍插图:
书籍《治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 插图1
书籍《治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治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