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腰潘鬓_中国古代文人的风仪与襟抱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郭彦,1964年生,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长期担任期刊编辑,现为《优雅GRACE》主编。曾发表过中、短篇小说集。
Copyright © 2016 by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本作品版权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翻印。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沈腰潘鬓:中国古代文人的风仪与襟抱/郭彦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10
(文史悦读)
ISBN 978-7-108-05755-6
Ⅰ.①沈… Ⅱ.①郭… Ⅲ.①文人-人物研究-中国-古代 Ⅳ.①K825.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156752号
责任编辑 张 龙
装帧设计 蔡立国
责任校对 张国荣
责任印制 崔华君
出版发行
三联书店
(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网 址 www.sdxjpc.com
经 销 新华书店
印 刷 北京隆昌伟业印刷有限公司
版 次 2016年10月北京第1版
2016年10月北京第1次印刷
开 本 880毫米×1230毫米 1/32 印张16.25
字 数 348千字
印 数 0,001-6,000册
定 价 49.00元
(印装查询:01064002715;邮购查询:01084010542)
序
朱伟
我大约是1998年认识的郭彦。她是一本时尚杂志的主编,但在她身上,却又似乎找不到那种兴致于奔波巴黎米兰,举目抬手间都能看到行业刻痕的特征。我一直觉得,骨子里,她是一个艺术或文学杂志的主编,不过是以一个时尚杂志的框架,承载了其艺术或文学的兴趣。她想让艺术、文学变成哺育女性风尚的食粮,这当然是一厢情愿——文学艺术是沉浸其中,沉湎者就不屑去追随时尚,时尚追随与文学艺术的沉浸其实相悖。由此,以她这样理想而编的这本杂志就自然经营得辛苦——在一个物质世界里谈精神,在一个精神世界里谈物质,都是错位的。于是,我就能感觉到一个起码外表是清高的她,常常是忧虑重叠的。她会感叹,会自嘲,很难在两个世界的错位中切换。在她的忧心忡忡中,我能感觉到她的守持。这守持使我感觉珍贵,这年头,人太容易随风吹走了。
我是郭彦这部书稿的最早读者之一。大约两三年前,我到成都,她告诉我,这几年的兴趣全在古人的世界里,越来越乐此不疲,亦写了些读书随感性的东西。于是,便将大约是“生老病死”与“相貌颜色”的两章初稿发给了我,每一章洋洋洒洒,都有四五万字。说实在,读到这文字,我先是惊讶的——没想到一个说话柔声细语的女子,能有这样骨力的纵横开阖,也不分节,四五万字一个谈吐。我一直以为,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就看气度。作为一个亦被古人诗意化生活方式迷恋中人,我从这纵横开阖中,深知其在背景尘沙中要厘清一个个诗人的疑问之不易。古籍浩如烟海,一叶小舟漾在其间,往往茫茫然难见边涯。当然,犄角旮旯里寻寻觅觅,往往也有山穷水尽柳暗花明的乐趣,但踏破铁鞋无觅处是常态,得来却一定费工夫。
记得当时给她回信说——
我认真读完了你发我的全部八九万字,读后深感你写它们之不易。因为它纵贯东西,跨度如此之大,涉及整个诗歌史。不仅涉及一个个具体诗人的阅读,而且涉及一个个时代背景,涉及一个个时代背景中一个个具体人的生活节点。这种漫谈式的纵贯,要求太宽泛的知识面。这是一种挑战,也看出你一个个接近对象的辛苦努力。
我能感觉她是在写一部新诗话,以她自己的认知。诗话这种形式,始于南朝钟嵘的《诗品》,成于北宋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宋元明清,历代诗话、词话多如牛毛,大都信手拈来,多随意的读诗随笔,品诗妙论,涉及人事,往往只言片语,片鳞半爪,归纳非常之难。郭彦是以她的兴趣出发寻找路径的,生老病死、相貌颜色这样的话题,涉及一个个诗人考证,需建立在一个个诗人的全部非局部的认知之上,窥全豹方能知一斑。那么大跨度,那么多鲜明个体,这真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随处都易暴露出阅历不足,令精专刻薄的专家挑出毛病。专家们其实都就一人或两人关系入手,诗歌史也是一一简单论述其生平特征,生老病死、相貌颜色这样的话题,趣味性虽强,难度却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说实在,当时我的信是泼凉水的。
之后,就没她的消息了,估计是未得鼓励之故。她在后记中说及搁笔过半年,兴许就与我的凉水有关,因为我怀疑她可能的专业性。直到三年过去,她突然打电话给我,说书稿已经完成,三联书店准备要出版了。
三年后再认真读她全稿,能感觉她倔强专精掘进的力。就像在一个漆黑隧道之中,拼尽了力就要掘出通途。从中我看到她的内力——没想到三年内她真是一意孤行、兴致勃勃、英姿飒爽地打通了这条本来顽石累累、盘根错节的漫长隧道。这是一部以趣味为路标的很特殊的诗歌审美史,从一个个诗人的境况、生活态度来论及其诗歌的审美,好就好在纵横的跨度。正是这跨度所付出的辛苦,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量。再有的好处便是,郭彦以充分个性化的评述,很鲜明的好恶,这好恶带着文学小资女性的鲜明特征,叙述带有她的体温,就不似冷冰冰的考证或论文。尽管对许多诗人、诗作的判断我并不能同意,但她确实提供了一个有意思的角度。这部书顺应了许多读者的兴趣,不仅对那么多诗人、诗作做了极好的普及,且以一个个剖面尝试在写三千年诗人的生活史,这个生活史也许比诗歌史还要重要。
这部书稿中,我以为写得最好的是“情爱”一章。也许是,作为一个敏感的女人,彻底表达了她对不同类型男人、对情爱本是私密的态度吧。审美,其实都是个人化体会,所以,这种个人化表达得越彻底,就越易进入自由洒脱翱翔的境界。作为一个好编辑,我清楚,这便是佳作诞生时。情爱涉及婚姻、爱情与彼此伤痕累累的纠葛,郭彦的态度其实是特别矛盾的。她感叹元稹、苏东坡悼亡诗、词中的“曾经沧海难为水”“十年生死两茫茫”,悲深情切的倾诉不久,却就不吝“把自己放逐到各种各样的浅水沟渠中竟至流连忘返”。结论是,“悼亡诗写得越悲恸的,往往也是那些移情别恋速度最快的”。这大约是所有女人对再优秀的才子好色的不屑吧。
但理性又告诉她,多情与情多本是同义词,所以,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沈腰潘鬓_中国古代文人的风仪与襟抱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