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永远的女先生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3.6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杨绛:永远的女先生/周绚隆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ISBN 978-7-02-012087-1
Ⅰ.①杨… Ⅱ.①周… Ⅲ.①杨绛(1911—2016)—纪念文集 Ⅳ.①K825.6-5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244721号
责任编辑 甘慧 胡真才
装帧设计 刘静
责任印制 史帅
出版发行 人民文学出版社
社址 北京市朝内大街166 号
邮政编码 100705
网址 http://www.rw-cn.com
印刷 北京千鹤印刷有限公司
经销 全国新华书店等
字数 225千字
开本 640毫米×960毫米 1/16
印张 23.25 插页10
印数 1—10000
版次 2016年12月北京第1版
印次 2016年12月第1次印刷
书号 978-7-02-012087-1
定价 65.00元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图书销售中心调换。电话:010-65233595
文前彩插
杨绛先生(素描) 钱绍武作于2008年
钱锺书1934年4月专程从上海来北平偕杨绛春游
钱锺书、杨绛先生1935年8月在赴英国的游轮上
钱锺书、杨绛留学时租住过的牛津瑙伦园民居
世界书局1944年1月出版
世界书局1947年4月再版
上海铺石路蒲园 (布面油画)庞薰琹作于1948年 钱锺书、杨绛一家1949年曾居住在此楼三层,与庞薰琹、丘堤伉俪为邻
杨绛在北京大学中关园寓所
我们俩在干校 高莽作于上世纪70年代
钱锺书、杨绛一家1977年2月迁入三里河新居 居室外景,阳台至今未封
“我们仨”在三里河家中
钱锺书与杨绛 高莽作于上世纪80年代初
夏衍先生为祝钱锺书八十寿辰,特请丁聪作画,自己亲笔题辞
夏衍先生为祝杨绛八十寿辰,特请苗地作画,自己亲笔题辞
方成为杨绛所做的八十祝寿图
杨绛坐在钱锺书的书桌前“打扫现场”
钱锺书、杨绛在家中
钱锺书、杨绛在家中
杨绛为母校建校百年题辞(2005年)
杨绛百岁之后仍习字不断
杨绛先生保存了三十五年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书签
杨绛画像 高莽作于2002年
杨绛画像 高莽作于2008年
杨绛想念“我们仨” 侯艺兵摄于2000年7月30日
第一辑
敬悼杨绛先生
纪念杨绛先生
回家
杨绛:永远的女先生
为了天下读书人的面子
“隐身衣”下的家国情怀
访杨绛 读杨译
杨绛先生的“贤”与“才”
走近杨绛先生
私人交往
在堂吉诃德和桑丘、孙悟空和猪八戒之间来来往往:杨绛先生的自我阐述
杨柳本是君家树 折却长条送远行
杨先生,想念你!
追忆杨绛先生
怀念钱锺书、杨绛两位先生
先生回家纪事
不够知己的纪念
第二辑
智者杨绛 仁者杨绛
细腻的情 博大的爱
杨绛先生打官司
精神世界的高度与快乐
我是杨绛先生的小友
我所认识的杨绛先生
“好读书”精神永存
归来的小玉佛手
他们仨
是永别,也是团聚
深心正气 力扶书香
生命因您而美丽
杨绛先生与国家博物馆的缘分
钱先生穿过的牛津学袍
怀念杨绛先生
我与杨绛先生的未晤之缘
忆与杨绛先生交往点滴
悼杨绛
杨绛译本《堂吉诃德》在国外
第三辑
与“我们仨”的缘分
纪念我的舅母杨绛先生
我的四姨
敬佩四姨 感激四姨
钱伯母
忆奶奶
我和舅婆的点滴故事
通透而有力量的生活智者
先生,您听我说
往事琐忆
第一辑
敬悼杨绛先生
李铁映
杨绛先生已化蝶而去,扶摇入云了。她享寿一百零五岁,身经两个世纪,终生笔耕不辍,怀瑾握瑜,可谓人瑞。
我未到社科院前,已闻钱锺书先生、杨绛先生之大名,敬慕其学问,崇敬其品德。初次认识他们,则是钱先生因病住院之后。当时,我去北京医院看望钱先生,杨绛先生亦在场,与其双手相握,见先生虽面容憔悴而精神自然。说话语气谦和,柔细而有磁性,使人如聆琴音。因钱先生久卧病榻,一切问题都由杨先生代答。我了解了病情和治疗情况,问她还有什么需要,院里将尽全力提供帮助。杨先生忙答:一切都照顾得很好,医院已尽最大努力,社科院很重视和关心。谢谢组织……
兹后我又去过医院两次。钱先生去世后,我特别写了篇文章,纪念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学者。
钱先生走后,我每年春节都去给杨先生拜年。她的家在三里河公寓的三层,小小客厅,安放着一张三屉桌,靠墙搁一双人沙发,临窗一单人沙发。家中只有一个阿姨整日陪伴照顾。屋里气氛非常静谧,典型的学问人家。
作者1997年11月看望病中的钱锺书先生
杨先生百岁颐寿,我去祝贺。对于这样的学问家,我曾苦于不知何以为贺好。最后想起一个词,据说山西绛县人多高寿,所以外乡人多称之为“绛老”。我遂用此典写了“绛老颐寿”四个字登门相贺。她很高兴,牵着我的手拉我同坐。这几乎是我每次拜访她时固定的接待仪式。告别时她有时送我到家门口,有时则非要送到楼门口。我虽屡屡劝阻,但总是拦不住她。一次她送我新译的《斐多》,这是苏格拉底在生命的最后二十四小时给学生的讲课,也是一篇讲哲学、讲灵魂的文章。她在九十岁以后开始啃这块硬骨头,我心敬之且自憾不如。《斐多》译得好,易读易明,要懂则要反复思究的。
二○一五年,她一百零四岁,我选了六月十六这个吉利的日子,再次拜访亦师亦友的杨先生,同去的还有伟光同志和高翔、宇燕、海生等同志。进屋就听到杨先生的细语笑声,她又是拉我坐在她身旁。我们既谈天,也说地,完全随兴所至。大家时而细语低声,时而在她拿的笔记本上笔谈。她的字纤巧柔美,我为了让她看清我的字,写得粗犷无拘。笔谈清雅,但蕴意情深。我曾想把那个笔记本求为纪念,她却孩子似的抱入怀中,示要己藏,引得众人皆笑。百岁老人之童心,实乃长寿之相。
因谈笑情浓,而忘时已久,在众人催促下,虽谈话中断,意颇不舍。杨先生仍是坚持送至门口,一再挥手告别!出门之后,感慨多多,真是学术无禁地,哲人无生死!学有洞见,作可垂世,寿百岁而知人生!
杨先生已修得功德圆满,驾鹤西去。但她为世垂范,道德文章将永励后人。
杨绛先生早年和钱锺书先生一同就读清华大学,后赴英国牛津留学,学成毅然回到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祖国,虽然饱经苦厄、颠沛,却终生爱着自己的祖国,无怨无悔。杨先生是一位大翻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杨绛:永远的女先生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