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事情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最后的事情
作  者:(奥)魏宁格(Weininger,O.)
译  者:温仁百
责任编辑:陆元昶
特约编辑:江 汀
目录
版权信息
代译序 纯粹的人
《培尔·金特》与易卜生
永远的格言
性格学
论时间的单向性
形而上学
文化
最后的格言
代后记 奥托·魏宁格
代译序 纯粹的人
皮皮
魏宁格1903年初举枪自尽,享年二十三岁,已经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性与性格》,并公开发表。他去世后,朋友整理出版了这本书《最后的事情》。
有个日本人说,人活过三十岁,就会变得不那么像样子。也许,活着就是一个逐渐妥协的过程,很显然,魏宁格避免了这种人生尴尬。
《性与性格》在全世界范围内被认可的程度,奠定了魏宁格的地位。这份成功与魏宁格的天赋博学有关,更重要的因素是他的偏执。如果说偏执为他带来了成功,也把他带进了死胡同,他不是一个愿意学习妥协的人。《性与性格》中的理论,是许多正常人接受不了的,无论涉及的是女人还是犹太人。但是,对于一个能够自省的人来说,发现自身缺陷之后,肯定不难发现其同类的局限,我想,这是阅读魏宁格的基础,需要时间去面对自己内心尚存的对真理真实的良知。
魏宁格的彻底让我想起张爱玲,他们都属于不留余地的人。
这篇序可能是我写过的文章中最简捷的,因为下面我就不用说什么了。魏宁格自己的话比任何别人对他的评论,更能说明自己。
“设想中你只是一颗闪亮的纽扣
在世界的背心上;然而扣眼不配。”
(多好听的一句话,评论《培尔·金特》中所引用。)
他认为不存在永恒的自由,自由都是瞬间的,值得庆幸的是人类可以重获自由,就像重获下一个瞬间一样。所以,魏宁格说,不存在将来和过去的自由,人类没有那个权力。
谋杀是罪犯的一种自我辩护,他以此来证明自己,证明虚无。
在一切原则上可以解决的问题中,最困难的要属意志与价值的关系,或者人与上帝的关系,两种表述等值。是意志创造价值还是价值创造意志?是上帝创造人,还是人才使得上帝成为现实?是意志掌握善,还是善掌握意志?这正是仁慈的问题,是二元论中最高和最后的问题,相反,原罪是二元论本身的问题。
……引起疾病的是某种不道德的,即无意识的东西,病人一旦在自己内心认识和理解疾病,即可病愈。
那古老的观点十分深刻,即病人和麻风病患者应当自问,他们犯了什么罪过,以至于受到上帝如此惩罚。
所以,男人因疾病而感到羞耻,女人从不。
每一种疾病都有心理诱因,必须由病人自己通过他的意愿才能治愈:他必须自我努力从内心认识疾病。所以疾病都只是无意识形成的‘进入肉体的’精神,所以,当它上升为意识,疾病就治愈了。
艺术创造感官世界,科学破坏感官世界,因此,艺术家充满色情和性欲,科学家则是无性的。光学破坏光。
与心理学家截然不同,数学家是一个非常简单之人,简单得犹如一个空间。
人永远必须首先不忠实于自己,违背自己的确定性(上帝)而迷失,有过罪恶,才能彻底认识自己和确定自己,所以,世俗生活是必要的,这样才能找到上帝,因为,意识只有通过其反面才能成为可能。
犹太人的罪恶一定是对善的嘲笑,如同愚蠢的罪恶是对智慧的嘲笑一样。
“犹太人的诡计,是与上帝平起平坐。”
这位年轻的天才结束自己生命,最直接的原因,除了他自己,别人都无法确定。
可我却坚信,他的挚诚参与了他的自杀。
我多年前读魏宁格《性与性格》时的感受,记忆犹新,那便是震撼和羞愧。他对女人的诸多看法尖锐到过激的地步,但我还是代表我自己接受下来,至今仍觉得,益处多多。
(皮皮,当代著名女作家,著有《不想长大》《所谓先生》等作品。曾出版十卷本《皮皮文集》。)
《培尔·金特》与易卜生
(包括:论色情、仇恨和爱、犯罪,关于父亲和儿子)
论亨利克·易卜生及其剧作《培尔·金特》
(纪念作家七十五岁诞辰)
我们在面对一个艺术家作品的时候,应该区分许多因素:一方面,它是否体现对我们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是否提出解放我们的方案、是否采用令我们满意且适合对象的表现形式、是否运用令我们心醉神迷的创造性技巧、是否体现令我们既热爱又惧怕的想象力,等等;另一方面则是他自己主观地表现在作品中的一切。这时的他不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构思大师,而是平常无奇的人。看来,正是这一因素决定了他作品的“风格”。“风格”是指独特的风格。然而,它的风格只有天才才能发现,而风格的区别则源自于其特性的其他方面。该特性与我们的特性之间距离的大小,决定我们对艺术家的情感态度——对于芸芸众生而言,这也决定他们对他做出最终的评判。
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代人及其代言人对易卜生的态度,就必须考虑这一点。关于他的话题已经不再是人们因支持或反对而激动的事情了。他是一个“现代派”,而又毫不“时髦”。对于他,每个人都早有研读,有的为他深深吸引,有的因他冷静深思,还有的对他深恶痛绝。人们知道他“赞美”女性,并“厌恶”欺骗,同时赞叹他的对话。人们不像追捧歌德那样追捧他,但也不像谩骂席勒那样谩骂他。对于文化群氓而言,如果一个人的著作只几个芬尼便可买到,即使阅读他只是一个关于稀有家什的问题,那也注定不能成为他们昂贵的精神食粮。这就是我对当前易卜生研究中的蔑视或冷静认可态度的解释,也许有些怪异,但比起当今那些习惯于加冕和废黜他伟大艺术家的怪异的动机来,则是小巫见大巫。人们视道德缺陷为身体缺陷而郁闷不已,并拼命寻找一种抗衡的力量。在这样的时代,人们不是以清醒的自我质疑态度进行内省,而是相信能够在毫无伟大可言的田园诗人——如戈特弗里德·凯勒和特奥多尔·施托姆——那里很快找到那种力量。说起伟大,人们从歌德开始,一口气能说出许多,不害怕授人以笑柄。内省这一任务由易卜生提醒给我们似乎有些令人难堪。该艺术家很不幸,三次遭遇严重的难堪。有位丹麦记者,认为其成名的原因在于他第一个战胜了天性冲动的基因,也就是说,他采访了欧洲所有的名流。他谈论19世纪文学思潮,夸夸其谈,平庸不堪,然颇有市场,因为人们受够了学究式文学描写的煎熬。艺术家年轻时就曾落入此君之手。易卜生作品的第二次厄运,是遭遇女性要求进入平民职业之时。这不只是一种巧合,而具有因果关系。可以想象,力挺一个因观念而备受女性赞誉的男 ............

书籍插图:
书籍《最后的事情》 - 插图1
书籍《最后的事情》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最后的事情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