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雨的记忆:1965~1970年的北京四中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暴风雨的记忆
北岛、曹一凡、维一编 著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11-4-11
制作/白月光
By EpubSTAR 1.5.0.4_111205 2012/2/1 11:00:00
目录
暴风雨的记忆——一九六五至一九七零年的北京四中
似水流年
我的阅读与思考
昨夜星辰昨夜风——北京四中的红卫兵往事
走在大潮边上
青春剑
一个七零届眼中的四中
版权信息
暴风雨的记忆——一九六五至一九七零年的北京四中
编者按语
•北岛•
编者按:
这里收入的文章选自《暴风雨的记忆——一九六五至一九七零年的北京四中》一书,是曹一凡、维一和我共同编辑的,将由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出版繁体字版,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简体字版。这是北京四中“老三届”(即六六届至六八届初高中)学生关于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回忆文字的结集。
一九六六年六月“文革”爆发时,他们的年龄只有十三岁到二十岁之间,这场暴风雨不仅中断了学业,并把他们全都卷了进去。在一所中学的小小舞台上,展开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
可以说这是我们编的“七十年代”专辑的延伸,一直上溯到六十年代。我相信,通过一所中学的学生们不同视角的追忆与叙述,会进一步丰富那一特殊时期的历史质感,使任何相关结论都显得为时过早或过于草率。
北岛
二零一一年元月十三日
于香港
似水流年
•牟志京•
牟志京,六七届北京四中高二(二)班学生。一九六九年去白洋淀插队,一九七一年转到山西省山阴县插队,后在山阴县化肥厂和大同铁路分局当工人。高考恢复后,就读北方交通大学,毕业后在大同铁路分局总工程师室工作。一九八四年赴美留学,在耶鲁大学获计算机科学博士等学位,先后在美国布兰德斯大学、IBM、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波音公司等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和咨询工作。
--------------------------------------------------------------------------------
小学毕业时,对北京的中学几乎一无所知,听老师讲到男四中的好处,不知深浅报了。暑假从海滨回来,收到四中的一封信,想起落考生由第一志愿学校发通知的说法,心头一凉,打开方知虚惊一场。我和四中长达八年的不解之缘就这样开始了。
那时的四中,除了北边那栋不起眼的二层教学楼外,主要由平房小院组成。北面的小院是教研室,毗邻的是少数住校生的宿舍。礼堂兼学生食堂有些残败,座落在校园西南角。藏书可观的图书馆,还有数个设备齐全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分布在校园南边。操场在教学楼北面,标准的四百米跑道环绕足球场,北面靠墙还有几个篮球场。完整的院墙,把四中与外边的世界隔开。校内建筑大多年久失修,从东面正门进来,还是能感到一种肃穆的气氛。
上了中学,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虽难免为作业和考试所缠,最令人难忘的还是那种领会新知识时醍醐灌顶的神奇感觉,特别在代数、几何、物理、化学和生物课上,老师就像来自天界的导游,把我们带进满是宝藏的神圣殿堂。我们这帮毛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脱胎换骨,长大成人。
本以为政治和数理化差不多,靠的是不断钻研与质疑,其实不然,那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把自己引向是非的漩涡。
一“四清”运动
初中毕业,老师在评语中,把我的政治表现说得一塌糊涂,让我很伤心,看来上高中是没指望了。一九六四年暑假从海滨归来,竟然收到四中的录取通知书,我成为初三一班升入本校高中的少数学生之一。
一九六五年,山雨欲来风满楼,我却没什么察觉。一天,我在操场打排球,正在兴头上,同班同学杨百朋走过来对我说:“你还在这儿玩啊!还不快到班上看看,墙上贴的都是什么。”说得我莫名奇妙。匆匆走进教室,才注意到墙上贴满了批判我的小字报。
同学们那些铺天盖地的批判文章,最令我不安的是对事实的扭曲,其次才是那一顶顶惊人的帽子。我奶奶穷苦人家出身,天性善良,出嫁后一直想方设法周济穷人,几十年后,包括党支书在内的村民还时常怀念她。爷爷曾是大连、烟台一带的富豪,早在抗战胜利前,受到汉奸市长的敲诈迫害而突然离世。还没到解放,爷爷的土地资产散失殆尽,家里一贫如洗。虽不是文化人,新社会给穷人带来温饱,让自己家享有福利,奶奶还是看在眼里,心怀感激,怎会有变天之想。爷爷的花园楼宅被弃置多年,后来成了一所学校的宿舍,公私合营后,奶奶领到些微定息。我十岁以前住在大连,有时陪奶奶去领钱。不知这如何演化成奶奶指认大片房地产的“变天帐”的故事。
由于男校的特殊环境,女性自然是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课题。到了高中,受外国电影和文学的熏染,对爱情有了朦朦胧胧的意识。有一次骑车,一位小学女同学迎面而来,见到我毫无缘由地噗嗤一笑。我也许对同学讲过这“艳遇”,就成了我的“资产阶级恋爱观”的有力证据。
那一阵我看了很多外国电影,有一次在学校附近的护国寺影院看堂吉诃德,深受感动,当晚在日记中自我抒发一番。有人对我的日记表示兴趣,我毫无戒心,拿出来与之分享。“四清”时给我戴的那些帽子,有不少取材于我的日记,结果是在批判中被歪曲和亵渎了。
除了文字讨伐,还开过面对面的批判会。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十几岁孩子,如何熬过那些令人难堪的场面,我真的记不清了,只记得承受力几乎到了极限,产生过自杀的念头。在西什库大街北口的小铺,我买了碧绿的青酒,一饮而尽,虽伤感有余,但还是没找到足够的勇气和决心。而“四清”的风波也慢慢平息了。
后来战死在缅甸的同学张育海,在“四清”高潮时给我写过一封长信,讲了不少令人费解的道理。他还找我到操场东墙边,坐在石头上促膝长谈,其中玄机多年后我才领会,无非是防人之心不可无的道理。杨百朋也给过我类似的劝导。可惜我那时悟性差,白费了他们一片苦心。
二《海瑞罢官》的辩论
一九六五年后半年,报刊上开始出现关于《海瑞罢官》一戏的文章。家里订了《光明日报》,其中有不少相关的重头文章,我饶有兴致读进去,慢慢看出其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暴风雨的记忆:1965~1970年的北京四中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