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访调查实务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暗访调查实务/张少科著.-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8
(新闻记者视点丛书)
ISBN 7-81085-777-0
Ⅰ.暗… Ⅱ.张… Ⅲ.新闻采访 Ⅳ.G212.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6)第072027号
暗访调查实务
著 者:张少科
责任编辑:冬 妮
出版人:蔡 翔
责任印制:曹 辉
封面制作:阿 东
出版发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原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社 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 邮编:100024
电 话:65450532或65450528传真:010-65779405
网 址:http://www.cucp.com.cn
经 销:新华书店总店北京发行所
印 刷:
开 本:850×1168毫米 1/32
印 张:8.125
版 次:2006年9月第1版 2006年9月第1次印刷
ISBN 7-81085-777-0/K·777定价:25.00元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印装错误 负责调换
编者絮语
在世界新闻史上,最早的暗访始于19世纪80年代,至今,国内外众多新闻工作者前赴后继,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暗访手段,也创造了不少经典的案例。
对中国来说,暗访是一件舶来品,20世纪初传入我国,并为我国的新闻记者所青睐。从清末最初的尝试者沈荩,到新闻界的前辈邵飘萍、范长江;从《焦点访谈》到各地的大报小报,无不对暗访这种特殊的调查手段报以特别的关注。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系统研究暗访理论和技巧的专业书籍,这无疑是新闻理论研究的空白和缺憾。本书作者做了这样一个有益的探索,填补了我国新闻理论领域的这一空白。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地研究暗访理论和技术的专业书籍,堪称暗访理论上的一次拓荒。
暗访这种手段自从产生以来,在为媒体广泛应用的同时,又不断地受到法律界和社会上的质疑,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在媒体更深入地介入社会生活的同时,对暗访是否合法、媒体是否可以使用暗访的争议接踵而来,有的媒体人也陷入迷茫之中。那么,暗访这种手段到底合法还是非法?暗访这种采访手段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制的健全,暗访这种手段是否会随之消亡?本书用丰富的实践和令人信服的观点,阐述暗访存在与发展的理由和前景,为暗访争得一个名正言顺的地位,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暗访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问题。
本书作者具有丰富的暗访实践经历,暗访时间历时10年,暗访卧底500余次,暗访对象涉及三教九流、各行各业,这在国内传媒界是罕见的;在10年的暗访实践中,作者未因暗访的手段、过程和结果引起过诉讼,这更加难得。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突破过去一些新闻理论书籍从观点到观点、从理论到理论的枯燥说教,把近百个暗访案例穿插其中,使本书读来引人入胜,令人不忍释卷;同时,书中的独到见解、精辟阐释也使本书增色不少。作为国内第一本由暗访记者撰写的暗访理论书籍,本书是为老记和未来的老记们量身定做的,也可作为高校新闻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第一章 暗访的概念和源流
第一节 暗访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暗访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中外媒体暗访的异同
第四节 暗访记者
附:收容站报告
第二章 暗访的合法性
第一节 国内外有关暗访的法律规定
第二节 暗访的规则
第三节 暗访的规范
附:全程追踪都市乞丐
第三章 暗访的过程
第一节 暗访的题材
第二节 暗访调查采访线的设置
第三节 突破暗访调查的障碍
第四节 暗访与取证
附:“有毒调和油”火锅店里做油碟
第四章 暗访的技巧
第一节 暗访的方式
第二节 暗访与偷拍
第三节 暗访与特工
第四节 暗访与用计
附:“柔情”似飞刀 刀刀割钱财
第五章 暗访与专业
第一节 暗访调查的逻辑思维
第二节 暗访与专业知识
第三节 暗访与执法
附:星夜跟踪“注水猪”
第六章 暗访的安全
第一节 暗访与保密
第二节 暗访与自我保护
附:石柱山区野生动物遭劫难系列报道
第七章 暗访的表达
第一节 暗访稿件的写法
第二节 暗访表达的真实性
第三节 暗访与发稿
附:酉阳:森林在哭泣
第八章 暗访与舆论监督
第一节 暗访与舆论监督
第二节 暗访与特别调查
附:“晶麒麟”珠宝鱼目混珠
参考书目
后记
第一章 暗访的概念和源流
像其他边缘科学一样,暗访是新闻和特工“杂交”的产物,是新闻中的“特工”,是一种融合了特工手段的特别调查。暗访从诞生之初,就和特工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有如一对连体婴儿。
暗访是新闻记者为了获得事实真相,隐瞒自己身份,采用秘密的合法的手段获取新闻材料的调查方式。它是一种非常规的采访方式和特殊的调查手段。
做暗访要有一股狠劲,要有锲而不舍的性格、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好新闻常常是坚持到最后一刻才获得的。
做暗访记者需要有献身精神!
第一节 暗访的概念和特征
暗访是新闻记者为了获得事实真相,隐瞒自己身份,采用秘密的合法的手段获取新闻素材的调查方式。它又被称作“隐性采访”、“秘密调查”、“卧底调查”、“私访”、“秘密采访”、“微服采访”等。它是一种非常规的采访方式和特殊的调查手段,是相对于显性采访或公开采访(明访)而言的,是对显性采访的重要辅助。
名家给暗访的定义: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蓝鸿文对暗访的定义: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采访方式。
暨南大学新闻系教授邝云妙认为:“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采访时,不公开自己的身份,隐姓埋名,使对方不知道你是记者,也不知道你工作的意图。这就是说,记者以普通人的身份去观察、了解事物,从而得到公开采访不容易得到的新闻材料。”
湖南广播电视株洲记者站主任记者熊高认为:“隐性采访是相对于显形采访而言的,指在一定条件下,记者不向采访对象公开自己的身份,不告知自己的采访目的,通过模拟某种社会角色或以普通成员的身份报道采访源,获取新闻事实的一种非常采访。”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员杨立新认为:“隐性采访在新闻界通用的定义是: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
[1]
暗访具有三个特征:一是隐匿身份,记者要隐藏自己真实的记者身份,采用另外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暗访调查实务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