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自我”: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5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黄 梅
 1950年生,1968年从北京赴山西雁北插队。1973—1989年间先后在山西大学外语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国文学系和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英语系学习,获硕士、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著作有《女人和小说》、《不肯进取》、《双重迷宫》、《起居室里的写者》、《码字的女人》、《灰姑娘梦的演变》(英文,在美国出版);编著《现代主义浪潮下》,并参与翻译了《浪漫派·叛逆者·反动派》(与陆建德合译)等。
Copyright © 2015 by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本作品版权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翻印。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推敲“自我”: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黄梅著.—修订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1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二十年)
ISBN 978-7-108-05145-5
Ⅰ.①推… Ⅱ.①黄… Ⅲ.①小说研究—英国—18世纪 Ⅳ.①I561.07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230799号
责任编辑 孙晓林 曾 诚
装帧设计 蔡立国
责任印制 徐 方
出版发行 
三联书店
(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网  址 www.sdxjpc.com
经  销 新华书店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版  次 2015年1月北京第1版
2015年1月北京第1次印刷
开  本 880毫米×1230毫米 1/32 印张15.625
字  数 377千字
印  数 0,001-4,000册
定  价 58.00元
(印装查询:01064002715;邮购查询:01084010542)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学术委员会:
季羡林
李学勤
(主任)
  
李慎之
苏国勋
厉以宁
陈 来
刘世德
赵一凡
(常务)
王 蒙
责任编辑:孙晓林 曾 诚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从1994年创始至今,二十年来,推出了近百种中青年学者的学术论著。

本丛书由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共同负担出版资金,保障作者版权权益。

本丛书邀请国内资深专家组成编审委员会,依照严格的专业标准评审遴选,定出每辑书目。丛书保证学术品质,力求建立有益的学术规范与评审制度。

展望未来,本丛书将一如既往,稳健地推出新著,为中文学术的繁荣发展竭尽绵薄。
再版前言
得知部分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作品即将再版,而拙作《推敲“自我”: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忝列其中,我觉得很幸运,同时对三联书店在一意追求经济效益的时潮中支持学术、倡导思想的举措深感敬重。
《推敲“自我”》初版时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存在若干疏误。对此我一直心存遗憾。再版给了我修订的机会,虽然只是小修小补,毕竟得以了却一个心愿。而且,就思考主题和基本论述而言,我以为原书尚不需大改。西方学术工业年年有新品推出,如果今天来写同一论著,参考书目和引文等等自然会有所不同。但是,该书以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学人的独特视角切入,试图通过细读18世纪英国小说辨识现代社会中个人“自我”与群体/他人关系的危机,其问题意识、思想理路和具体分析并未过时,仍可一读。
《推敲“自我”》动笔于二十多年前。
我们这一茬人不知不觉走到了回首往事的年纪。这两年因为亲友忆旧,我“遭遇”了自己在“文革”期间留下的一些文字,简直有些不敢相认。当年的我下笔那么直白粗率,情绪那么慷慨激愤,而且其中“我”字的出场率高得令人惊愕。这使我意识到自己已经走过了多么长远的路。
回想起来,如果不计少年时代学习雷锋和不断“斗私”的体验,我对于“自我”或“个人”的疑惑始于“文革”结束之后。当时,伴随伤痕文学、朦胧诗等等问世出现了强调“个性解放”、“自我实现”以及“恶是历史发展动力”的高声浪言说,我隐约地感到这类议论似有偏颇。1980年代中期我在美国留学,读了不少18—19世纪的英国文学作品。文化哲人卡莱尔曾在维多利亚时代将要揭幕之际撰文剖析时风世情,包括一时热络的道德哲学研讨和“善感情调的统治”(the reign of sentimentality)。他认为这些及其他种种“自我关注”表现都是病象,还引用了医家箴言“健康人不觉其康健,唯患病者深感其疾苦”
(1)

。他的话触动了我。是的,有关个体/个人喧嚣的自我意识显然也并非亘古天然的存在,个人主义话语在西方现代化过程中逐步升温并成为主流主导,自有其文化特质和可以追溯考察的起因和过程。“自我”之所以成为文学作品反复关注的话题,是因为它在现实中的存在已经“颠倒混乱”,需要思量了再思量,有如莎士比亚笔下迟疑不决的哈姆雷特王子对自身处境的痛苦感受。
这些就是《推敲“自我”》一书题旨最初形成的根由。在长达十余年的阅读和写作过程中,我的一些思考与美国学者南希·阿姆斯特朗的观点有不少相近之处。阿氏认为:“小说的历史和现代主体(subject)的历史……是同一的”,“这一有特定阶级和文化属性的主体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个人’”。她把18—19世纪英国小说的主旨归纳为试图在不冲击社会秩序的前提下弥合自我与其社会位置之间的鸿沟,“将本质上非社会的欲望置换为被社会认为合宜的目标。这一置换过程促生了构成利维斯所谓‘伟大传统’的那些小说中内心冲突的主体”。
(2)

“内心冲突的主体”云云,在非专业人士听来不免有些聱牙佶屈。其实,她指的大体上就是《推敲“自我”》所关注的在理查逊书信体小说《帕梅拉》中已初步成形的那类主人公,其根本特征是既受个人欲望驱动又被责任意识和道德理念领引,不断在一己内心进行思想对话和交锋——中国人比较熟悉的简·爱就是其中之一。阿氏还进一步认为,小说把个人主义“意识形态内核”带到了全世界:“即,凡有小说写成并被阅读,它们便极有可能既在虚构故事中也在生活现实中再造现代个人。”
(3)
20世纪中国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1928)和 ............

书籍插图:
书籍《推敲“自我”: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 - 插图1
书籍《推敲“自我”: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推敲“自我”: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