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隐喻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拒绝隐喻
于坚
云南人民出版社
目 录
第1章 棕皮手记
第2章 言论
第3章 访谈
第4章 后记
第1章 棕皮手记
棕皮手记·1982~1989
当代最需要的是“大乘”诗人。
像上帝一样思考,像市民一样生活。
正直、诚实、善良、爱、人格受到普通人的尊重。
不仅仅只征服年轻的一代,而且要征服那些较为世故的人群。
不朽之作是没有“代沟”的。
从整体把握世界。
世间一切皆诗。
一阴一阳谓之道。无为无所不为。大巧若拙。大音稀声。
我常常对我国诗歌的某些状况感到悲哀。我看见我们的诗歌已经变得多么造作虚伪,俗不可耐。诗人,几乎成了奶油小生的代称。需要重建诗歌精神,它必须植根于当代生活的土壤,而不是过去的幻想之上。
我相信,重要的仍然是做一个真正的人。这决不是黑格尔先生的“永恒正义”。活得真实一些,活得自然一些,活得轻松一些。活着,做人,然后写点什么。
我只相信我个人置身其中的世界。我说出我对我生存状况的感受。我不想去比较这种状况对另一世界意味着什么。这不是诗歌的事。天人合一,乃是与今日现时的人生、自然的合一,而不是与古代或西方或幻想的人生、自然合一。
不是上帝真主,不是神宗佛祖,我只是要回到我自己,回到我作为一个生命的实在。佛即是我,我即是佛。
世界的局外人,自身的局外人。观照世界,也观照自己。进入世界,也进人自己。
我相信可以从一只茶杯或者一张糖纸上看出永恒,看出一切。世间一切皆诗。
如果我在诗歌中使用了一种语言,那么,绝不是因为它是口语或因为它大巧若拙或别的什么。这仅仅因为它是我于坚的语言,是我的生命灌注其中的有意味的形式。
一千多年了,上帝一直站在高处。仰头看他的人,脖子都疼了,他不觉得累吗?不觉得太孤单吗?其实他只要到山顶,就往下走,他就回到家里。在我故乡云南高原的群山中,这是每一个普通人的常识。
诗最重要的是语感。语感是诗的有意味的形式。犹如中国书法的美感来自线条流动的气韵,诗的美感来自语感的流动。一首诗不仅仅是音节的抑扬顿挫,同时也是意象、意境、意义的抑扬顿挫,是语感的抑扬顿挫。语感不是抽象的形式,而是灌注着诗人内心生命节奏的有意味的形式。
在诗人的潜意识深处,有一个由他所置身的社会、时代的政治、文化、宗教、家庭遗传、历史、审美价值、人生阅历的影响形成的活的积淀层。诗人个人的天赋以及努力决定着这个积淀层的深度与广度。诗人的视觉,就依附在这块积淀层上。他所直觉到的一切,都是有意味的,虽然诗人对此是无意识的。语感使诗人的直觉成为有意味的形式。诗人永远无须担心他的作品是否深刻,是否具有时代感等等,这一切都取决于那个积淀层的状况。诗人只要把直觉到的组合成有意味的形式,成为语感,他的生命就得到了表现。一切无意识的都会有意识,无意义的会有意义,无情的会有情,无形式的会有形式,无逻辑的会有逻辑。因为生命的呼吸已灌注其中。
语感同时给读者以意象流动的满足,意义流动的满足,情绪流动的满足,逻辑思维的满足。这一切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生命式的满足。在这种满足中,语言本身似乎消失了,但它不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得意忘言”,它只是语感。随便拼凑的东西没有语感,它表面上是无意识的,实际上是理性的,它不是来自直觉,生命的呼吸没有灌注其中。因此读者思维逻辑中断,开始怀疑;强调某一意义以显示深刻的东西没有语感,它或许可以显示哲学意义上的深刻,把读者引向思考,它却没有诗的深刻。诗的深刻是生命的深刻。故意使用某种语言或某种形式来造成某种效果,不会产生语感。如果我使用某种语言或某种形式,那么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是我于坚个人的语言,是我生命的有意味的形式。总之,任何一种想把诗导向某一极,或通过诗来解释什么的企图,都只会丧失语感,丧失诗歌。
不在于写什么,不在于是否深刻或超脱,不在于是否独具一格。只要它来自你的生命,为你的生命所灌注,它就会产生语感,它就会深刻超脱,它就会独具一格。
语感不是靠寻找或修炼或更新观念可以得到的。它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它是只属于真正的诗人的东西。
我属于“站在餐桌旁的一代”。上帝为我安排了一种局外人的遭遇,我习惯于被时代和有经历的人们所忽视。毫无办法,这是与生俱来的,对于文学,局外人也许是造就诗人的重要因素,使他对人生永远有某种距离,可以观照。但对于人,这距离就成了一种痛苦。因此我写道:“我们的玩具,是整个世界。”“我们一辈子的奋斗,就是想装得像个人。”
中国文化实际上是贵族士大夫的文化,上流社会的文化。平民精神从未在这个国家获得健康的发展。
人们总是把诗歌看成升官发财、改变人生际遇的跳板,为此焦头烂额。
社会主义使中国成为一个平民国家。
我们的诗歌乃是这时代精神的产物,它和传统文化的本质区别,它是无礼的、粗俗的、没有风度的,它敢于把自己(个人)生活最隐秘的一面亮给人看,它以最传统的方式(大巧若拙)表达了最现代的精神,就精神而言,它与西方精神,如惠特曼、桑德堡、金斯伯格、《恶之花》是相通的。
平民精神并不是市侩。
荣格说东方是内倾的国家。这是符合实际的。太多的内心生活使中国人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生活在人格面具中。中国诗歌往往寄情于山水,只有在爱情诗里才稍微可以看见一些内心世界。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也很少触及内心生活的真相。五四以来的诗有了一些改观,但不是主流。
伟大的卢梭的作品多么真实而勇敢。
今天年轻诗人中,有些人又在怀念着贵族文化的天堂,想使诗歌重新成为“风度”“教养”。他们仍然避免正视个人生命的真相,而热衷于把传统文化的寄情于山水换成寄托于理念、西方思想、外在的“寻找”。
我作为诗人,在此时代,肯定要背着粗俗、市侩的骂名,因为我侮辱了“上流社会文化”的自尊。
但我毕竟能说出一些什么,这就够了。
作为诗人,丁当比韩东更为勇敢,韩东的诗歌有时太过于高尚,这反使人怀疑他的真实性。
早年我读江河的《纪念碑》,读到:“在英雄倒下去的地方,我站起来歌唱祖国。”以为江河属于身材高大、浓眉长耳的那种。后来我见到江河,发现他个子矮,微胖,白生生的,看起来很亲切、很实在。我当时就告诉他:我对你感觉好。他咧嘴一笑,他的嘴大,笑得相当真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拒绝隐喻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