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上篇 后马克思思潮
第一章 德波:在历史与逻辑的转折点上
第一节 大众消费时代的景观篡位
第二节 景观的“现象学”批判
第三节 景观社会的革命策略:颠覆景观
第二章 后马克思思潮中的鲍德里亚
第一节 告别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鲍德里亚
第二节 起点:对功能体系中物的追问
第三节 从消费社会批判走向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三章 德勒兹:资本对欲望的奴役
第一节 理论背景和理论概述
第二节 反俄狄浦斯的资本主义批判
第三节 千高原:“微观政治”的解放
第四章 德里达:作为幽灵在场的马克思
第一节 马克思幽灵出场的时代条件与逻辑前奏
第二节 与马克思幽灵的神交
第三节 “解构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第五章 波斯特:资本的信息建构方式
第一节 理论背景与理论概述
第二节 “超越”马克思主义
第三节 从生产方式到信息方式
第六章 齐泽克:拉康式左翼激进理论
第一节 齐泽克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
第二节 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第三节 齐泽克激进行动观
第七章 巴迪欧:事件集合中的革命旗帜
第一节 巴迪欧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历史背景
第二节 本体论的回归——走向大写的一
第三节 解放政治与共产(公社)主义的观念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下卷)
张一兵 主编
上篇 后马克思思潮
自1968年法国的“五月风暴”之后,新左派以及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发生了很大的分化,尤其是在今天的全球化背景之下,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如“本真”马克思和资本主义政治批判两大主题)的内涵与外延都已力不从心,它们不再能统摄众多纷繁复杂的后现代景观。倘若再不进行一个研究范式上的重新界划,理论逻辑的混乱就将汹涌而至。所以,唯有通过一种新的历史性理论逻辑界说来反省这一现象,即指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理论逻辑历史终结并建构出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思潮与晚期马克思主义的并存新格局,才能重新审视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最新动向。阿多诺的哲学开启了一种走向后现代思潮的理论端点,而哲学建构则标举着一种全新的面对马克思的态度,我们可以将其定位为后马克思(Post Marx)倾向。这一理论态度的实质,在于它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关键的理论基础,同时又在方法论和基本立场上深刻地承袭了马克思的批判传统。在一般理论文本的写作上,他们不再虔诚地援引马克思的“经典文本”,而代之以更轻松、更自由地批评或赞成马克思。这种后马克思倾向代表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众多西方前马克思主义学者和“中左”派思想家的理论形象。“五月风暴”之后,欧洲一批年青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告别了马克思主义,他们转向一种更加激进的并且是在后现代思潮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后马克思的激进批判思潮。这些意气风发的年青人明确表示不赞成马克思主义,却又自认为承袭了马克思的某种批判性遗产,如德波、德勒兹、早期鲍德里亚和晚期德里达。这一思潮的主要理论特征为:他们本身就是巴特、拉康和福柯所开创的后现代思潮的理论主流,但又不同于后现代右派的政治立场(如利奥塔、罗蒂和哈桑等人)。其中,新近出场的重要人物是斯洛文尼亚的拉康主义者齐泽克和法国的巴迪欧。他们从一个断面激烈地批判当代资本主义,又小心地与马克思主义保持一定的距离。这还可以包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后殖民主义和新历史主义文化批评。这就是所谓的“后马克思思潮”(Post Marxian Trend)。如果作一个明确指认的话,这种思潮本身正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后现代语境中急剧右转而致的一个理论变种。但应该说明的是,这些后马克思哲学家已不是或不再是马克思主义者。在这一点上,已经异质于阿多诺和列斐伏尔,在政治立场上也截然不同于以下我们所谈及的仍然自指马克思主义的晚期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德波:在历史与逻辑的转折点上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程中,始终伴随着来自内部的剧烈的理论冲突和来自外部的严峻的现实挑战,可谓起伏跌宕。理论与现实的迎头相撞,带来的是理论的自我觉醒。当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宣告了既往的一切都只是同一性暴力统治的结果时,伴随1968年“五月风暴”的潮起潮落,西方马克思主义已经走到了自己的尽头——总体性理论逻辑终结了。当然,理论逻辑终结并非现实斗争的终结,反而在其内部悄然生发出的新的理论胚芽,借此契机破土而出。德波居伊•德波(Guy Ernest Debord,1931—1994),当代法国著名思想家、实验主义电影艺术大师、激进左派思潮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1931年12月28日,德波出身于巴黎的一个商人家庭。1951年春天,德波从戛纳公立中学毕业,这是他唯一正式的学历和文凭。他于1957年组建了情境主义国际(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简称S.I.),主编了《冬宴》、《情境主义国际》等杂志。其主要代表著述有《城市地理学批判导言》(1954)、《转向:如何运用》(与乌尔曼合作,1956)、《异轨的理论》(1956)、《关于情境主义国际趋势行动和组织状况的报告》(1957)、《文化革命提纲》(1958)、《关于一体化革命规划的初步定义》(与康斯坦合作,1960)、《日常生活意识变更的一种视角》(1961)、《关于艺术的革命判断》(1961)、《关于巴黎公社的论纲》(与范内格姆合作,1962)、《对阿尔及利亚及所有国家革命的演讲》(1965)、《景观商品经济的衰落——针对茨沃的种族暴乱》(1965)、《景观社会》(1967)、《(情境主义)国际内部的真正分裂》(与桑圭内蒂合作,1972)、《战争游戏》(1987)、《关于〈景观社会〉的评论》(1988)、《颂词》(1989)等,以及多部电影作品,如《赞成萨德的嚎叫》(1952)、《景观社会》(1973)、《居伊•德波——他的艺术和时间》(与布瑞吉特•考尔那等合作,1994)。1994年11月30日,德波在其隐居地自杀身亡,享年63岁。的景观社会理论,作为继承和内生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而又更新和超越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的崭新的社会批判理论范式,承担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