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配伍与禁忌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第1章 药食源流
第2章 药食性能概说
第3章 影响中药临床效应的因素
第4章 中药与食物的相互作用
第5章 禁忌概说
第6章 解表药应用与配伍禁忌
第7章 清热药应用与配伍禁忌
第8章 泻下药应用与配伍禁忌
第9章 利水渗湿药应用与配伍禁忌
第10章 芳香化湿药应用与配伍禁忌
第11章 祛风湿药应用与配伍禁忌
第12章 理气药应用与配伍禁忌
第13章 理血药应用与配伍禁忌
第14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应用与配伍禁忌
第15章 温里药应用与配伍禁忌
第16章 开窍药应用与配伍禁忌
第17章 平肝息风药应用与配伍禁忌
第18章 安神药应用与配伍禁忌
第19章 补益药应用与配伍禁忌
第20章 消食药应用与配伍禁忌
第21章 收敛固涩药应用与配伍禁忌
第22章 特殊人群用药与配伍禁忌
第1章 药食源流
第一节中药学源流
中药,在我国古代只称“药”,《说文解字》释为“治病草”。在西医西药传入我国后,为区别起见,出现了“中药”一名。
中药种类繁多,可分为植物、动物和矿物三类。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中药资源十分丰富。据清代以前典籍所载,已逾3 000种,经目前调查整理,则达12 800种之多。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一直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坚实的物质基础。几千年来,以之作为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对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药的使用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中药学方面的典籍和文献资料十分丰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中,发现药物,逐步积累经验的历史过程。在原始社会的初期,先人在采集野果、种子和挖取植物根茎的过程中,由于饥不择食,自然会误食某些有毒植物而发生呕吐、腹泻,甚至引起昏迷和死亡。如误食大黄,引起腹泻,吃了瓜蒂引起呕吐;当然也可能食用某些植物(如生姜)而使原来的呕吐得到缓解。通过无数次观察和实际体验,逐步认识了哪些植物对人体有益,有治疗作用,哪些植物对人体有害,有毒性作用,并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利用以趋利避害,这就是早期植物药的发现。后来,人们狩猎和捕鱼时,逐渐发现一些动物成分的治疗作用。《淮南子·修务训》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记述,客观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由渔猎时代过渡到原始农业、畜牧业时代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
我国西周时已有专业的“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先秦诸子书中有关药物的资料为数不少。《诗经》中涉及的植物和动物共300多种,不少是后世本草著作中收载的药物;《山海经》载有127种动植物药,其记述的用途不少沿用至今;20世纪70年代初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载方近280多个,涉及药物240余种,对炮制、制剂、用法、禁忌等皆有记述,说明至迟到秦汉之际,药学发展已经略具规模。到西汉时,本草学已经成为医生必修的学科,但专门的著述未能流传下来。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成书于东汉末期(公元2世纪)的《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书中简述了药学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多种剂型,是中药学发展的基础。所记载的药物功效,如常山抗疟、黄连治痢、苦楝子驱虫、麻黄定喘、当归调经、阿胶止血等均科学可信,沿用至今。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医药学家对药物的研究有了进一步深入,表现为药物种类增多,内容包罗生药的形态、生态条件以及与之相关的物候知识等,并出现了中药炮制学的雏形。这一时期留下的本草书籍有近百种之多。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本草经集注》《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名医别录》《药对》等。梁·陶弘景所辑《本草经集注》,约完成于公元500年左右,书中的“序例”部分首先回顾了本草学的发展概况,接着对《神农本草经》条文逐条注释、发挥,搜集、整理了当时药物学的成就,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标志着综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确立。南朝刘宋时期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全书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叙述了药物通过适宜的炮制可以提高药效、减轻毒性或烈性。该书的出现,标志着本草新分支学科——炮制学的产生。另外,随着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西域和南海诸国药物如檀香、沉香、龙脑、苏合香、乳香等也开始输入中国。这些药物经研究发现其药用价值后,均按我国医药学的理论和方法予以论证,并纳入中医药学体系之中,沿用至今。
隋唐时期,由于政权统一,版图辽阔,经济发展,与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加,医药学有较大发展。相继从海外输入的药材品种亦有所增加,丰富了我国药学宝库,各地使用的药物总数已达千种。由于长期分裂、战乱等多种原因,造成药物品种及名称的混乱,而《本草经集注》在100多年来的传抄中出现了不少错误,因此,对本草学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理,既是当时的迫切需要,也是本草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颁行了由苏敬等主持编纂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最早的一部药典,比公元1542年欧洲纽伦堡药典早出800余年,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全书卷帙浩博,收载药物共844种。书中图文对照的编写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无论形式和内容,都有崭新的特色,不仅反映了唐代药学的成就,对后世药学的发展也有深远影响。该书很快传到国外,于公元731年传入日本,并广为流传。日本古书《延喜式》还有“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的记载。
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陈藏器编成《本草拾遗》。作者深入实践,不仅增补了大量民间药物,而且辨识品类也极审慎。陈氏还将各种药物功用概括为10类,即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10种,是中药按临床功效分类的开端。
唐代已开始使用动物组织、器官及激素制剂。《新修本草》记载了用羊肝治夜盲症和改善视力的经验;《本草拾遗》记录了人胞作为强壮剂的效力;而用羊靥(羊的甲状腺)和鹿靥治甲状腺病,则见于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酵母制剂在公元前即有记载 ............

书籍插图:
书籍《常用中药配伍与禁忌》 - 插图1
书籍《常用中药配伍与禁忌》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常用中药配伍与禁忌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