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成药配伍宜忌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1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常用中成药及配伍宜忌
第一章 概论
中成药作为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材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也可以说,中成药是方剂的固定化、成型化,不再也无法进行药味和药量的加减变化。
一、中成药的药物组成及原则
(一)药物处方
中成药历史悠久,与中医方剂学密不可分。方剂是根据治疗疾病的需要,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按照组方原则,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药物,妥善配伍而成。一个好的中成药,其实就是一张好的成方,可以增强或改变方中单味中药原有的功用,调整单味中药的偏性,消除或降低单味中药的烈性或毒性,使各具特性的药物发挥相辅相成,甚至相反相成的作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扩大治疗范围和消除对人体不利的药性影响。
(二)中成药的组方原则
与方剂的组方原则一样,是君、臣、佐、使的原则,也可以叫做“主、辅、佐、使”。
1.主药(君药) 是针对主病或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用以解决疾病的主要矛盾,药力位居方中之首,用量较臣、佐药要大。在一个中成药中,君药是首要的、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主药的药味不宜过多,多则药力分散,也会相互牵制,影响疗效。
2.辅药(臣药) 辅助主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症的药物,用来补充主药的不足,同时又可兼顾次要症状。它的药力小于君药,药味可多于主药。
3.佐药 有三种意义:一方面是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症;二方面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三方面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的需要,一般是在病情重、邪气盛,可能发生药物格拒时,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佐药的药力小于君药,一般用量较轻。
4.使药 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导引方中诸药到达病所,起向导作用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使药的药力较小,用量宜轻。
(三)组方的灵活性
中成药的组方既有严格的原则,又有极大的灵活性。一般来说,每一首方剂中主药是必备的,但不一定每种意义的臣、佐、使药的意义都具备,也不一定每味药只起一种药理作用。例如,用于病机单纯病证的中成药,只用一二味药即可奏效;或主、辅药没有明显的毒烈药性,可以不加入佐药;或主病药物能到达病所,也可以不配伍引经药等。目前,中成药主要包括经方及临床使用的经验方及研制方。几千年来,中成药随着时代进步而发展,在创制新方、改进剂型或质量标准、临床应用等方面都在不断进展,使中成药的疗效、质量、应用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剂型,是指根据病情与药物特点制成的一定的形态。中成药的剂型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宝贵的实践经验。最早出现的中成药剂型是“汤液”(即汤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内经》中提到有汤、丸、散、膏、酒、丹等剂型,后世医家又有很多发展,到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剂型已有40余种。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振兴,研制出了很多新剂型。内服中成药的常用剂型为糖浆、酒剂、合剂、丸剂、散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软胶囊剂、滴丸、浓缩丸、丹剂等,主要适用于脏腑气血异常所导致的各种疾患。外用中成药常用的剂型有膏贴剂、搽剂、栓剂、滴鼻剂、滴眼剂、气雾剂、膜剂等,主要适用于疮疡、外伤、皮肤及五官科的多种疾患。
三、中成药的用法、用量
(一)服药原则
中成药的用法、用量与疗效的关系非常密切,所用药物对路,但是用法不对或者用量过大或过小,仍然不会取得相应的疗效。不是形成病重药轻,疗效不明显,就是形成病轻药重,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譬如,银翘解毒丸是银翘散的丸剂,本方的原创者吴鞠通在他的著作《温病条辨》中说:“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就是说,根据病情的轻重与变化,一昼夜服用三次或四次,才能取得相应的疗效。现代人用银翘解毒丸,风热外感初期,病势正盛,还是一天2丸,早晚各一次,显然病重药轻,药力不能压服病邪的进展,所以常常是疗效不够,病情进展。以至于有些人根本不再相信中成药,认为中成药疗效的介绍是假的。其实,他们自己根本就不知道,那是因为中成药的使用不当造成的。究其原因,不在于中成药,而在于使用者。因此,鉴于中成药品种繁多,剂型复杂,有内服药和外用药之分,用法用量又各有不同,应用时需要掌握正确的用法、用量,以求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服药时间
口服药一般每日2~3次,于早、晚或早、中、晚饭后0.5~1小时服用。但是有些中成药需要根据病情及药物性质确定,如补益药多滋腻碍胃,适宜在空腹时服用;消食导滞药及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适宜饭后服用;驱虫药适宜清晨空腹时或晚上睡前服用;安神药适宜睡前服用;调经药适宜在临近经期前数日服用;祛痰药适宜饭前服用;呕吐病人应少量多次服用;平喘药适宜在哮喘发作前1~2小时服用;急性病,可以不拘于时候服用。
(三)服药方法
中成药不同剂型、不同品种的服药方法有所不同,现总结如下。
1.吞服 糖浆、酒剂、中成药合剂等均可以直接口服;片剂、丸剂、散剂、粉剂、胶囊剂、软胶囊、滴丸、浓缩丸、丹剂等通常用温开水送服;如散剂、粉剂可用蜂蜜加以调和送服,或装入胶囊中吞服,也可直接用温开水送服;丸剂颗粒较小者,可直接用温开水送服,大蜜丸可分成小粒吞服或嚼服,若水丸质地比较硬,可用开水融化后服用。某些中成药常常辅以酒、醋、姜汤、淡盐水等作为药引送服,以促进疗效。如补肾滋阴药多以淡盐水送服;宣肺化痰药多用生姜汤送服;调经止痛药多用醋汤送服;祛风活络药多用黄酒送服等。
2.冲服 颗粒剂、膏剂应该用开水冲服,尤其是膏剂,避免直接倒入口中吞咽,以免粘喉引起呕吐。
3.含化(噙化) 某些药物可直接含于口中,使其慢慢溶解,再咽下,用于治疗咽喉、口腔疾病。含化时,药物可以直接对患处局部产生作用,并通过黏膜吸收,直接进入体循环,迅速奏效,但是只适用于用量较小的药物。另外,某些中成药可舌下含化,因为舌下黏膜血管丰富,吸收能力较强,如复方丹参滴丸或速效救心丸等,用于心绞痛的治疗 ............

书籍插图:
书籍《常用中成药配伍宜忌》 - 插图1
书籍《常用中成药配伍宜忌》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常用中成药配伍宜忌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