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旧影_雕版画里的晚清中国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5.6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译者序
读者面前的这本图集初版于1843年,最初的书名很长,题为:China : in a series of views, displaying the scenery, architecture, and social habits, of that ancient empire,出版者是伦敦的费舍尔父子公司(Fisher, Son, & Co.)。原书分为4册,每册收有雕版画30幅左右,全书插图120余幅,可谓煌煌巨帙。熟悉近代史的读者应该知道,本书出版的1843年恰好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的那一年,当时的英国,无论是知识界,还是普通民众,都对这个刚刚跟自己打过一仗的古老帝国充满了好奇,人们迫切地想得到来自这个国家的任何信息。在出版商的眼睛里,人们的好奇心潜藏着难得的市场机会。费舍尔公司此前编辑出版过几本介绍各地风土民情的画册,如《图说爱尔兰》(Ireland Illustrated)、《莱茵、意大利和希腊》(The Rhine, Italy, and Greece)、《印度风景》(Views in India)、《美国》(America)和《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市场效果。面对眼下的市场需求,出版商着手谋划出一本介绍中国的山水风光和习俗民情的画册。于是,他们便请来了此前有过合作的艺术家托马斯·阿罗姆(Thomas Allom)和作家乔治·N.赖特(George N. Wright),前者画图,后者撰文。
严格说来,托马斯·阿罗姆(1804~1872)是个建筑师,而且还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的创始成员之一。阿罗姆出生于伦敦,父亲是诺福克郡的一个马车夫。他早年在建筑师弗朗西斯·古德温(Francis Goodwin)门下当学徒,1826年进入皇家艺术学院学习。他的著名设计包括诺丁山的圣彼得教堂和伦敦西区的勒布洛庄园。作为一个插图画家,他的成名作是1838年出版的《君士坦丁堡》。乔治·N.赖特(约1794~1877)是个作家和圣公会牧师,出生于爱尔兰,1817年从剑桥的三一学院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其作品主要是一些人文地理和历史题材的通俗读物。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人都没有到过中国,要联手打造这样一本介绍中国风土民情的画册,他们只能依靠二手材料。
说起来,在19世纪初叶,英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远不如法国人。这是因为,耶稣会最初派遣到中国内陆传教的耶稣会士大多是法国人,他们以报告和书信的形式把关于这个东方古国的信息传回了国内,一时间在法国知识界激起了一股中国热。赖特撰写本书时,他所依据的文字材料很多便来自耶稣会士。英国官方与中国的第一次直接接触可以追溯到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当时,马戛尔尼勋爵受乔治三世国王的派遣,率领一个由数百人组成的庞大使团出访中国,并受到乾隆皇帝的召见。那年头没有摄影记者,像这样大规模的外事活动都会有专业画师随团出访。当年马戛尔尼使团的随团画师是威廉·亚历山大(William Alexander),他一路上绘制了大量反映中国的风土民情的画稿,回国后出版了两本画册。阿罗姆为本书绘制插图时,亚历山大的画稿便是他所依据的重要蓝本。他的另外一些材料来源包括法国画家奥古斯特·博絮埃(Auguste Borget)的作品和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皇家海军随军画师司达特(Stoddart)上校和怀特(White)上尉的画稿。
这本大型画册的出版在商业上应该说相当成功,因为之后多次再版,还被翻译成了不同的欧洲语言,在其他国家出版。我手头掌握的便有1843年的初版本和1858年的再版本。这两个版本内容基本一致,只是后者的标题已经改为《中华帝国》(Chinese Empire),而且,初版附有一篇很长的《中国简史》;1858年版则撤下了这篇文章,换上了一篇《康熙皇帝传》。我还有1845年出版的德文版《中国:历史、浪漫和风景》(China, Historisch, Romantisch, Malerisch),不过这是一个节选本,篇幅大约只有原版的三分之一。
这本图集最为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在一个摄影术尚未发明的时代,以表现力极为细腻的钢版雕版画的形式,为我们保存了一份反映晚清中国山水风貌和习俗民情的图卷。在如今这个人人都是摄影记者的读图时代,翻阅前人花费大量的人力劳动为我们留下的这些视觉材料,难道不觉得弥足珍贵么?
本书最初的编排十分随意和混乱,这次翻译出版,按照地理位置对它们进行了重新编排。另外,由于赖特撰文时所依据的都是二手甚至是三、四手材料,张冠李戴和错谬误会之处当然会有不少,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对原文进行了适当删减,传讹之讥,庶几可免。同时对部分插图所描绘的地方,结合中文的文献记载(主要是地方志),做了一些粗略的考证。译者学识浅陋,闻见不广,错讹之处,亦或不免,读者方家,尚祈教正。
秦传安
2013年10月22日 北京花家地
原序
其他所有国家的历史,莫不显示了政治、道德和文明等领域中持续不断的变革——王座的倾覆、部落的瓦解,等等;而偌大的中华帝国,其领土延伸1000万平方英里,养活着3.6亿居民,却享受了4000年政治生活绵亘不断的恒定持久。这个国家是静止不动的,而与此同时,其他所有国家全都受到了某种推动,要么朝着文明的方向不断前进,要么在时代的浩荡洪流中湮没沉沦。
裹着偶像崇拜的黑暗罩布,占到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却一直是专制统治“凄惨绝望的、被打垮的奴隶”。每个臣民都是帝国机器上的一个自动零件,专制统治者给他分派了专门的职责;凭借其卓越的性能,中国人的产品达到了人类完美的顶峰。
中国有一些令人叹为观止的著名遗址,其中包括宽阔的御道,无以数计的运河,巨大的单拱桥,以及高高的尖顶塔。但最重要的,还得算是长城,用东方人的夸张说法,叫做“万里长城”,尽管它的长度大约只有这个数字的一半,即1500英里。它翻越崇山峻岭,穿透深壑峡谷,跨过大江大河。
对民族习俗的顽固忠诚,对古代事物的执著热爱,以及拒绝与外国人之间的知识交流,这一切赋予这个“人口众多”的民族以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帝国旧影_雕版画里的晚清中国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