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十年1966~1976_一个红色少女的日记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 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作者简介

作者自序
1.“田野史学”与涂金大字“红卫兵”
《家国十年1966~1976》写于文革时代,时间跨度为10年(1966年~1976年),前半部分以记叙家庭、学校和社会为主;后半部分为进城工作和3年大学生活的所见所闻。
日记记述了作者在10年成长的过程中,如何以一个少女的眼光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历史、荣辱和灾难。日记以小见大,以短积长,既写到了“我的家”和“我的祖国”,也浸透着个人成长的一步一步的足迹。
为了冲淡日记写作的平铺直叙,《家国十年1966~1976》以文学创作的手法,从头至尾插入了相当篇幅的“补记”,文风朴实、细腻、新颖,既有“小家”充满了人性化的有趣故事,又有“我的祖国”曲折而厚重的历史;既有对大中小城市社会风尚和各类人物的描写,又有色彩很浓的令人反思的有关政治的话题;另请出金春明、吴福辉、何镇邦、张颐武、王海泉等诸位名家、教授,从考证、注释、点评、夹评、夹叙等多方位屡屡进场,在社会与人文、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的穿插中一展大家手笔,相信会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快感和收获。同时我也相信,因日记文稿的保留年限长达43年之久,其原汁原味的“田野史学”价值,也当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43年之后出版这本日记,说来话长。
有一天我有一搭无一搭地翻找旧物,突然翻出了一个又小又旧的日记本。于懵懵懂懂中一气呵成地读了一会儿,读着读着,我竟然开始怀疑日记的真假,因为毕竟几十年没有翻看过了,市场经济的喧嚣,早已将红卫兵时代的呐喊湮没得无影无踪,文革时代毕竟远矣!于是先搁置一边,过段时间再重新拾起,翻来覆去地阅读,最后确信日记的作者非己莫属。
有一天,我突然感觉有灵感降临—书房犄角处那个最不便翻腾的旧木柜至今尚未打开过。我迅疾奔向旧木柜,结果另有4本日记安安稳稳地躺在里面,它们是红皮的、蓝皮的、黑皮的和浅粉皮的,在红皮的封面上,还刻有涂金的三个大字:“红卫兵”。
“红卫兵”仿佛会说话,也仿佛在跟我开玩笑:“哈哈,刚刚听说你在到处寻找我们,我们已经沉睡了半个世纪了,我们早就不该睡在这里啦!”此刻,连我自己也万分惊讶—小小见长、颜色各异的5本日记跟随我43年竟然没有走失。其间,上山下乡、抽调进机关、选送上大学、分配回四平、结婚去长春、迁调进北京……在跨越了近半个世纪之后,除了1966年上半年的日记至今无法找到外,其它5本均完整无缺。
2.历史的沉冤与英雄主义气概
在整理汇总旧文稿的那些日子里,5本日记宛如5个稚童,它们渴望娇宠,一个胜过一个地、争抢着向我的怀里扑奔。在极度兴奋的拥抱和依依不舍中,奇迹慢慢地出现了—那些看似已经忘却的岁月,一经阳光和水分的光顾,40多年前,那些早已被时间的风吹散了的生活的记忆,一时间竟飘飘忽忽、由远及近地向我走来,而且一天比一天日渐清晰。
文革10年,我家住在四平地委家属住宅区,这让我认识了很多“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并一一能叫出他们的名字。从稚嫩可爱的少女之心出发,我同情爱戴他们,就像同情爱戴自己的父母一样。在本书前半部分的若干章节中,当年那个仅有14岁的少女,零零散散地记叙了他们的境遇和遭遇。如今,怀抱里“娇宠万般”的它们哭着对我说,你左邻右舍的那些当权派,后来的结局千差万别,某些干部的遭遇已经酿成了历史的沉冤,例如四平地委第一书记王××,于1966年10月1日国庆日的凌晨,在其工作楼层的厕所内自缢身亡;监委书记罗××,作为国民党特务被批斗关押多年,获重病而去……
文革结束后,很多老同志、包括上述提到的这两位含冤去世的老同志,虽然都得到了平反昭雪,但他们的家眷,比起那些熬过了寒冬、重新恢复领导岗位的干部们的眷亲来说,在各个方面已不可同日而语。记得八十年代我曾回家住了些日子,有机会走访并帮助过左邻右舍蒙难干部的夫人及子女,当时她们极为困难的生存状况令我惊诧不已。
自1968年10月以后,全国所有的初、高中毕业生,分配去向一律上山下乡,奔赴农村广阔天地。在之后的若干年中,历届中学生的毕业分配,仍依此政策而行,连续数年持续不衰。
当年,为了实践心中的理想和信仰,十六七岁的我们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献身农村,战天斗地,不怕苦不叫累,克己奉公,舍己为人,在精神领域,始终洋溢着一种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革命的英雄主义气概。
写出以上这段话,决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空谈什么理想和奋斗。我是想说,对于知青生活,我们确实经历过,体验过,我个人也曾登上讲台讲用过。直至今日,每每涉及知青话题,依然有一种说不清楚的迷茫笼罩心头,即不知该如何评价这一段不寻常的人生经历。纵观左右,自己后来混的还可以,但有不少的知青朋友,他们后来的境况因受到学历、知识面等方方面面的限制,一应被称为“时代的牺牲品”。
若干年来,人们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褒贬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管怎么说,它毕竟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之一。作为“时代的牺牲品”,我本应为之抱憾、抱怨、抱恨,可每每环视“知青经纬”,却禁不住上涌一种丰富而激越的思想的火花。
2006年12月,我第二次回访了“战天斗地”的故乡—梨树县喇嘛甸公社王家园子大队第二小队。为了迎接我,乡里特地组织起一个秧歌队,借用一位农民兄弟的话说:“为了欢迎老知青回家,一大早,秧歌队就开始化妆了,里面有不少上了年纪的老爷子和老太太,个个像过节似的浓妆艳抹,敲锣打鼓……”又据一位乡干部介绍:“今天,天刚蒙蒙亮,我们便接到通知,听说你要来,饲养员就手放倒了一头小笨猪……”
农民朋友的真挚与朴实,让我久久激动不已。
3.说说母亲
2003年9月,《红色少女日记》出版后,母亲和大姨夫这两个人物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反馈回来的信息令我感动。为此,在《家国十年1966~1976》一书中,作者增添了多篇补记,尤其充实了母亲和大姨夫的内容。补记5:“人前一站比谁都低”,细腻地描述了大姨夫的性格、为人处事的眼光和特点;补记13:“母亲和她的三闺女 ............

书籍插图:
书籍《家国十年1966~1976_一个红色少女的日记》 - 插图1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家国十年1966~1976_一个红色少女的日记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