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人性的光辉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8.3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出版说明
“国学”一词,如果仅按照语词来解释,“犹言国故,指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见1999年版《辞海》)。但如将“国学”作为一个体现中国独特而古老文化的专用名词的话,其内涵则历来未有权威的论断。如国学大师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著名学者吴宓认为:“兹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胡适则认为:“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现代一般人对“国学”的理解,大多沿革于胡适。
然而,不管学术界如何争议,构建国学的基础为国故,也即中国传统文化,却是明确而不变的,那就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及历代史学等一套我国所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这个基础体系如果用我国传统的分类法来区分,便是恢弘而灿烂的经、史、子、集四部。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化,“国学”在经历半个世纪的被冷落后,近来却又以“国学热”的形态兴隆起来。“国学热”,已成为当前中国文化发展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重要现象。然而追本溯源,当今的“国学热”与“五四”运动前后对国学的提倡却有所异同。当时“国学”概念的提出与确立,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就此而言,现在的“国学热”与百来年前一脉相承。然而,如果说当时的国学提倡,更多地体现于严肃的学理、学术层面上,那么当前的“国学热”却具有明显的普泛性。这种普泛性有其深刻的底蕴:不仅是学术界,上至中央、下至百姓的整个中国社会都在苦苦地探究,在世界视域的今天,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究竟应向何处去?然而凡事一经
普泛,尤其在普泛以至形成“热”潮之际,便需要一份冷静,以免“热”潮流于浮泛,堕于时俗。在“让历史文化走向大众”的潮流中,我们认为有一个“如何走向”的问题。要言之,也就是深化和浅切的统一,就学术层面而言是富于现代意识的深化,而就表述手段而言,则要求学术思想的社会性的浅切化。正因为如此,我们暂不必再就“国学热”这一名称的学理性是否科学聚讼不休;重要的是,须从其社会实践的本质意义,也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要,以为当代中国的文化体系的建构提供一方面的营养,来做一些必不可少的工作。要言之,有两件事情:
一是精选。即用最小的篇幅,介绍国学中最精彩、最有生命力的精华。虽然,所谓的“最小的篇幅”只是相对而言,但无论如何,我们这套由三十本左右的小册子组成的“国学基础教程”,相对于汗牛充栋的国学典籍来说,实在是精选到极致了。
二是解读。既用通俗而不失学术内涵的文字来填平横亘在现代汉语和古文之间的鸿沟,更须在正视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文化现象作具有世界视域的现代人的解读。
总之,让广大向往国学的读者更方便、更快捷、更正确地了解国学的基础知识,从而在初涉国学这座辉煌的文化殿堂时产生由衷的民族自豪感,并激发个性化的思考,就是我们编撰这套“国学基础教程”的宗旨;而“基础教程”四字,则标志了我们企图将学术性与浅切化统一起来以“提升阅读”的努力。
本《教程》的作者,都是于某一经典有积年研究心得的专家;而同时,我们又请作者或其他专家于各书每一章节的最后,给出一至两道思考题,以期多元化地启发读者在阅读各书内容后,再结合其他的知识和当今社会的现状作出自己的思索。这也是我们对孔子“学而不思则罔”这一教诲的礼敬。
最后要说明的是,为了体现国学传统的原味,这套“国学基础教程”也将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为四小套。同时为了读者购买和收藏的方便,每套的封面我们也将以四种颜色——绿色(经部)、红色(史部)、蓝色(子部)和灰褐色(集部)以示区别。当然,这种做法并非我们的发明,清代乾隆年间编成的赫赫有名的《四库全书》就是这样做的。而经、史、子、集四部的具体内容,则请参见每一分部各书封底的书目。
上海古籍出版社
前 言
《孟子》一书,虽然入经晚至宋代,而在“十三经”中叨陪末座;然而论到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却有着特殊的地位。一直以来,我总感到这位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孟子的影子,不仅笼罩了古人,还时时处处牵引着今人。道家的庄子,算是对中国文人影响甚巨的一位,而孟子则更通过文人,将他的影响——正面的,负面的,深入到了中国社会各阶层,这是庄生也难以企及的。说到孔孟之道,孔圣人自然是儒家宗师,早在汉代就被尊为“素王”,而孟子迟至元代才受封“亚圣”;但如果认真考究一下,便会发现,孔学正是经过了孟子的发展,才可能对中古乃至近古以后的中国人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这一点,只要注意一下起自唐人韩愈,盛于宋元之时,对孟子的日渐推崇,便不难明白;而宋儒朱熹编注《四书》的次序,更是最佳的说明——正是孟子详论了孔子存而不论的性命天道,才启迪了宋代的程朱理学与明代的心学——两个对近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素质影响最巨的学派。有关这些问题的各个方面,我在正文中已经展开,这里主要想谈谈孟子其人。如孟子所说,欲识其言,必先知其人,先论其世。对孟子性格、心理、思维形态的认识,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照见自己,从而寻究何以会与传统观念有丝丝缕缕的精神联系;尽管或许是隐微的、不自觉的;也无论究竟是美好的,还是丑陋的。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下篇中这段话的意思,在《尽心》下篇,作为《孟子》全书的结束,又以类似的语句重复了一遍,但是词气已变得苍黯,其最后两句译成白话的大意是:“现在已无人能见及孔子而知其道了;那么五百年后,
又有谁能闻其道而真正懂得它呢。”这两段话都是孟子周游列国游说失败后,闭门授徒时说的,后一段的时间当比前一段更晚些。他诚然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他也确乎不为富贵、贫贱、威武所动摇;他自尊自信到了极点,但谁都能看出其中回天无力的悲凉;他同时还说“不怨天,不尤人”,而其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孟子:人性的光辉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