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6.0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序言
导论
一 立志与求索
(一)青少年时期
(二)萌生反清之志
(三)政治觉醒时代
(四)立党开会
(五)上书李鸿章
二 行其所志
(一)檀香山兴中会
(二)上海同志宋耀如
(三)民主革命派诞生
(四)义师先声
乙未广州起义的筹备
起义的流产及其原因
三 流亡革命家
(一)成立横滨兴中会分会
(二)考察欧洲社会
(三)与康梁谈合作救国
孙康合作的由来
孙康谈判与破裂
(四)筹划惠州发难
(五)与李鸿章谋两广独立
(六)半途而废的惠州起义
四 新世纪的新力量
(一)民族工业与资产阶级
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中国资产阶级的形成
(二)近代知识分子群体
群体形成的过程
群体觉醒的轨迹
五 东京掀起革命潮
(一)留学方向东移
(二)留日学生的团体结合
(三)拒俄运动
(四)也逐欧风唱共和
六 国内民主思潮勃兴
(一)上海:思潮传播中心
(二)中国教育会与爱国学社
(三)章太炎、邹容的著作
(四)“苏报案”
七 “联络学界,开导华侨”
(一)把视线转向留学生
(二)兴中会与海外华侨
(三)兴中会根植何土?
八 聚集志士,合成大团
(一)留欧学生加盟
(二)革命小团体纷起
华兴会
科学补习所
光复会
(三)在日志士联合
九 中国同盟会
(一)组织结构
(二)宗旨与主义
(三)革命方略
(四)“三民主义”与中华文化的近代转型
中华文化面临历史性转折
近代志士仁人推进中华文化近代转型的探索
为什么说它是第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十 两条战线
(一)论战:打出“三民主义”的旗帜
论战的由来
论战的趋势及其性质
(二)起义:转战粤桂滇城镇
屡扑屡起的边疆革命
风行一时的暗杀活动
辛亥革命时期的会党
十一 兄弟阋于墙
(一)细故引出“窝里斗”
(二)接踵而至的分裂活动
共进会另立“一统”
光复会重建“山头”
中部总会“独立行动”
(三)总部领导的措置
十二 “有志竟成”
(一)武昌首义与上海光复
(二)“不在疆场之上,而在樽俎之间”
(三)筹建临时政府的僵局
(四)回国后在上海的活动
(五)“新纪元的曙光”
主要参考文献
初版后记
重印后记
增订后记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沈渭滨著.—3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ISBN 978-7-208-13867-4
Ⅰ.①孙… Ⅱ.①沈… Ⅲ.①孙中山(1866—1925)-人物研究 ②辛亥革命-研究 Ⅳ.①K827=6 ②K257.0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133666号
责任编辑 王继峰
装帧设计 范昊如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沈渭滨 著
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
出版
(200001 上海福建中路193号 www.ewen.co)
世纪出版集团发行中心发行 常熟市新骅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开本 720×1000 1/16 印张 31.75 插页 5 字数 528,000
2016年7月第3版 2016年7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208-13867-4/K·2518
定价 88.00元
序言
杨国强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是沈渭滨先生积多年研究之后的一部力学深思之作。我得以先读,获益良多。
近代中国以古今中西之争亘贯百年新陈代谢。这个过程产生过许多出众的思想和议论。但据我私见,具有完备形态并能影响社会意识的理论则只有两个:一个是五四前八十年里的三民主义,一个是五四后三十年里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当然超越了三民主义。然而同先于孙中山的人物和思潮相比,三民主义仍然有它耐读耐想的地方。
19世纪的中国人为救亡图改革,由民族主义凝积成一种强烈的国家观念。这种观念饱含着一腔爱国血诚,但在这种观念里,国家的四周又是看不到社会的,因此也常常使人感到国家观念本身的浮泛悬空。梁启超批评李鸿章“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其实,当维新变法时潮初起之时,活跃在潮头的人们中间也少有真能深知“国民”本义者。虽说他们手中拿着李鸿章那一代人所没有的民权和民智,但民权民智都是被救亡招来的,目的本在致国家于富强之境。它们的价值是由国家观念派生出来的。
孙中山也是一个为救亡而图改革者,同样具有强烈的国家观念。但他以民生立义,却又非常明白地表现了对于社会的关注与思考。由此产生的是一种比救亡更加深邃的思想内容。这种思想内容是19世纪的仁人志士们眼中和心中都没有的。方《民报》发刊之初,正是民族主义与民权主义在党人中行时的年头,但他却预言“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扬时代也”。比照后来的历史,由国家观念和社会观念嬗递而引发的历史变迁正是20世纪中国的潮流之一。当然,在孙中山作预言的时候,更能够召唤人心的是武装革命。即使是他周围的那个群体里,也很少有人对此热心唱和。真正以社会思潮的形式体现国家观念与社会观念嬗递的,是十五年之后新文化运动中立论于改造社会的争鸣。它们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一种思想前潮。虽说后来的争鸣并不以民生主义发露的社会观念为源头,但就20世纪中国社会的思想代谢而言,孙中山毕竟在同一个问题上显示了最早的自觉和先觉。
自1911年以后,孙中山的名字就与辛亥革命连在一起,在八十多年岁月里成为几代人记叙、探究和反复咀嚼的一个题目。由此产生的众多著述曾各见风采地写出了不同的历史学家对孙中山的理解和认知。而孙中山也在后人的笔下获得了一种常新的意蕴。与既有的著述相比,后出的《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以叙事、说理、辨疑、讨论汇贯圆融见风格,并在许多地方都表现出富有个性的思考和见解。
历史人物是由时代造就出来的,他们的心路和行迹也只有在时代的衬映之下才会显得清晰。因此,刻画历史人物需要历史感。《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一书对此多有心悟,全书以孙中山的思想和活动为脉络,多方面地穿织了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思潮起落、人才消长、群体聚散、物候代谢;并以众多的肖像和曲折的事态写出了革命与朝廷的矛盾、革命与改良的矛盾、革命团伙内部的矛盾。这个过程显出了与历史进化相关的大是大非,也显出了创造历史的人们各自身上的长处和短处。孙中山的形象和人格是与他的友朋、同志、论敌 ............

书籍插图:
书籍《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 插图1
书籍《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