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性格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脸面
第二章 节俭
第三章 勤奋
第四章 恪守礼节
第五章 对时间的漠视
第六章 对精确的漠视
第七章 误解的天赋
第八章 拐弯抹角的天赋
第九章 灵活的顽固
第十章 智力混乱
第十一章 神经麻木
第十二章 对外国人的轻视
第十三章 公共精神的缺失
第十四章 保守主义
第十五章 对舒服和便利的无视
第十六章 顽强的生命力
第十七章 耐性和毅力
第十八章 知足者常乐
第十九章 百善孝为先
第二十章 仁
第二十一章 同情心的缺失
第二十二章 社会风暴
第二十三章 互相的负责和对法律的遵守
第二十四章 互相猜忌
第二十五章 不够诚信
第二十六章 多神论、泛神论和无神论
第二十七章 中国的真实境况及当前所需
引 言
作为一个见证人,必须要说实话,而且只能说实话。对中国,见证人的确说了实话,但也许很少有见证人能够保证他们的言语没有掺杂任何其他成分,而且他们中间没有任何人将全部真相公布于众。一个人,无论他的知识有多么渊博,都很难策划关于中国人的课题。所以,要想研究中国人,必须直面三种不同的争议。
第一种反对的声音认为,中国人个性的研究和探讨本身就是徒劳。乔治·温格罗夫·库克先生,一位1857至1858年驻中国的伦敦《泰晤士报》通讯记者,他在中国工作期间,以一个见证人的身份见证了不同阶层的中国人的生活,以一种敏锐又专业的记者的视角了解中国人,就如当时所有描写中国的作家们一样。而库克先生却在自己公开发表的书信的引言里致歉:“我遗憾的是,这些书信对于中国人个性的解析只是冰山一角,它需要独创性的推敲、深厚的功底和一流的判断。我想,再也不会有这么富有挑战性的主题、这样无边无际的空间可以让人尽情地驰骋。所有的批评家都会轻视我,因为我没有把握住这样一个大好机会。其实,每当我打算将中国人的某种优良品质和行为记录下来时,那些被我记录的中国人就会表现出另外的言行,于是我的推测就会不攻自破。出于对事实的维护,我甚至还毁过一些信件。在与那些最显赫的汉学家们交流后,我才知道,他们同样认同我的观点,那就是中国人的个性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然而,这样的难题只有那些与中国人接触过的人才会遇到,对于仅有智慧而对事实毫无了解的笔者来讲,加之以不属实的解析,解析的本身是没有错的,或许反而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完成一项华丽的假设。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这样一来,对中国人思维的不一致性就能有一个圆满的解释了。至少目前来说,我是满意的,因为我拒绝一切定义的束缚,我只热衷于挖掘那些最具特色的中国人
[1]
的性格。”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人和很多国家的事务密切相关。他们似乎让人琢磨不透。的确如此,只有身处中国本土,才能对中国人有正确的了解。中国人是“反复”和“矛盾”的代名词,这种一成不变的看法依旧盛行。的确,我们与中国已经交往了几百年,仍然无法探究出中国人的真面目,他们就像我们遇到的其他难解之谜一样。
第二种异议言辞更加尖锐,认为作者没有资格将中国人的个性写出来。对于一个在中国待了22年的人来说,他的资历并不能说明他一定可以胜任,就如同一个在金矿矿场里工作了22年的人,他也不一定能将冶金学或复本位制写出一篇文来。中国是庞杂的,一个没有阅尽一半中国国土的人,一个仅到访过两个省区的人,当然无法掌握整个国家的概况。这些文章本是为上海的《北华捷报》准备的,起初并没有打算发表。但是,里面的一些话题却引起了大众的兴趣,不仅是中国,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也是如此,于是作者应邀将这些文字编撰成书
[2]
。
第三种反对意见,也代表本书的一部分观点,特别是关于中国人道德性格的一些论述是有误导性的。
然而,要知道一点,印象不是统计数据,更不会精确到小数点后。它们更像是照片的底片,每一张都不一样,只是每一张都会真实地捕捉到其他底片所没有的成分。拍摄所用的镜头不同,显影剂不同,拍出的效果自然也不同。
许多久居中国的人对这个国家的了解远多于这本书的作者,但他们与作者的感受相同。而也有这么一群人同样值得尊重,他们认为在某些地方添色后,会为这幅“单调的”画卷增加逼真度。毋庸置疑,这些有价值的提议得到了落实,此书被重新修订。此次因为时间仓促,再版后原书关于中国人个性的部分被删去了三分之一,而原书的精华部分得以保留,此外又新增了《知足常乐》一章。
中国人具备很多传统美德,它们应被大力赞扬和提倡,而同时又存在着一种潜伏的危险,那就是不切实际地夸大中国人的美德。这种对美德的夸大与无端的谴责相差无几。萨克雷
[3]
曾被问到,为何在他的笔下好人总是愚笨,坏人却总是聪明,这位伟大的讽刺家回答,因为他只用了眼睛去看,而没有用脑子去思考。一幅画上有一棵橡树,但应邀者却得在上面看出拿破仑来,拿破仑双臂交叉,埋头站在圣赫勒拿岛上。一开始,应邀者怎么也看不出拿破仑的轮廓来,甚至认为这是无稽之谈。然而,当那个轮廓被指出来的时候,应邀者却能够看出拿破仑来了。同理,在中国的许多现象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发现的,但倘若被发现,就永远不会忘记。
正如一个修饰从句不会被放进每个与之形式相配的主句中一样,这些文字既不是对整个国家的概述,也不是外国人在中国的游记,读者们请谨记。所有的文字都只是一个见闻者对其印象的描述,这些只是中国人个性的一部分。所以,与其说这是一幅中国人的画像,倒不如说是一张形象的素描,它只指示出了中国人的某些特征。而这些特征就像一道光线,只有待所有光线集聚,才能合成一道完整的白色光柱。同时,我们也可以对这些特征进行整理和研讨,因为这个课题列举了大量例证,整合了作者和很多其他观察者的经历和感受。
密迪乐
[4]
先生,一位对中国人的描写最富哲理性的作家,他认为,一个人了解另外一个国家最有效的办法是研读与其相关的笔记,每个笔记都必须毫无遗漏地记录下那些重大事件,特别是特殊事件,若附有该国人的解释更好。
准则都是通过充足的例证推论而出的。最终的定论可能会遭到质疑甚至被反对,但我们不能对这些例证视若无睹。因为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性格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