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鼐日记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6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夏鼐日记》整理说明
夏鼐先生传略
编辑凡例
卷一
家世与少年时代
上海的三年(1927—1930)
1930年日记片断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补录
夏鼐,字作铭,浙江温州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35年至1939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院,后获博士学位。1941年回国后,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等职。1950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等职。1982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考古所名誉所长。又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荣获英国学术院、美国全国科学院等外国最高学术机构授予的通讯院士(外籍院士)荣誉称号。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选为第二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对中国考古学的全面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夏 鼐(1910-1985)
夏鼐日记选影。夏鼐于1944年至1945年前往甘肃的河西走廊和敦煌附近考察,对中国史前时期和汉唐时期的考古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1945年5月12日,他在宁定县获知一处辛店文化遗址的情况,并做实地考察之后,在阳洼湾第一次发现齐家文化的墓葬;于是在13日对阳洼湾的两座齐家墓葬进行了发掘,在一座墓的填土中发现两片彩陶,第一次从地层学上找到齐家文化的年代晚于甘肃仰韶文化(现称“马家窑文化”)的明确证据;后又因临洮寺洼山的发掘,第一次提出中国史前时期的文化系统问题,从而最终纠正瑞典学者安特生关于中国史前文化年代序列的谬误。这是中国史前考古学科学化的重要标志。
1931-1934年夏鼐就读于清华大学历史系时,师从陈寅恪、钱穆、雷海宗、蒋廷黻等名师,受到他们的青睐。图为陈寅恪教授在其《晋南北朝隋史》考卷上亲批的大段评语,最后称赞他:“所论甚是,足徵读心(书)细心,敬佩敬佩。”
夏鼐在伦敦大学,师从伽丁纳尔教授学习古埃及文,一年多的时间便学完埃及学专业学生一般需要两年完成的课程,包括中埃及语语法、僧侣体象形文字、新埃及语等,译完多种古埃及文作品,并且迅速发表有其独到见解的论文。图为夏鼐当年学习古埃及僧侣体象形文字时的作业。
夏鼐进入英国伦敦大学一年后,确定攻读埃及考古学专业,以期在发掘技术和研究方法上对中国的历史时期考古工作有所借鉴。其间,他跟随惠勒教授学习田野考古方法,前往埃及参加艾尔曼特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在处理复杂考古遗迹方面经受严格的科班训练,并详细参观诸多古埃及陵墓。图为夏鼐骑骆驼在开罗附近的金字塔前。
1938年,夏鼐在格兰维尔教授的指导下,着手钻研古埃及串珠这一埃及学上的重要课题,撰写博士学位的论文。日记详细记载:先系统整理伦敦大学学院的大批藏品,广泛阅读有关的考古学文献;再补充开罗等地博物馆的资料,并向埃及学泰斗皮特利求教;后携带两千多张卡片和未及完成的文稿返回祖国,1943年终于全部完成。1946年7月伦敦大学特许免于答辩,颁发博士学位证书,成为中国第一位埃及学家。图为夏鼐亲手绘制的博士论文《古代埃及的串珠》插图。
夏鼐就读清华大学时期,课余除参观北平城内的故宫,游览清华附近的圆明园、颐和园,以及香山、妙峰山等地外,还曾组织同学前往山西的太原晋祠、大同云岗等地参观。日记中详细记录数十年间在各地参观游览的情况,抄录了许多所见牌匾和碑刻的文字。图为1934年4月夏鼐在太原晋祠观看北魏时期的造像碑。
1935年春,夏鼐前往河南安阳,在李济、梁思永指导下参加侯家庄西北岗殷代陵墓区发掘,进行田野考古实习时与考古队诸师友合影(右起:石璋如、夏鼐、尹焕章、李济、梁思永、刘燿(尹达)、祁延霈、李光宇、胡厚宣、王湘)。
1944-1945年,夏鼐和向达率领西北科学考察团历史考古组,在经费严重不足、气候极其恶劣、生活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前往敦煌附近和河西走廊,进行为期将近两年的考察,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重要收获。图为夏鼐与向达在敦煌合影。
夏鼐留学英国伦敦大学时,原主持田野考古课程的皮特里教授已退休,课程改由惠勒教授继任。惠勒在田野考古方面,工作严谨,方法细致。他主张不仅发掘出古代的文物,而且要发掘出古代的人民。夏鼐曾参加惠勒主持的梅登堡遗址发掘,深受其考古思想和方法的影响。图为1973年9月夏鼐重访英伦时,晋见83岁高龄的惠勒老师。
1941年初,夏鼐结束五年多的留学生话,回到抗日烽火中的祖国后方。他没有立即返乡与父母妻儿团聚,而是迅速参加四川彭山崖墓发掘。图为当时发掘队成员与前来视察的李济合影。(左起:吴金鼎、王介忱、高去寻、冯汉骥、曾昭燏、李济、夏鼐、陈明达)
1956-1958年,在夏鼐亲自主持下,第一次进行中国古代皇帝陵墓的发掘——北京明十三陵中明神宗定陵的发掘。从开始的实地勘察到发掘中的每个关键性环节,他都亲临现场具体指导。特别是清理地下玄宫期间,夏鼐强忍病痛,坚持工作十多天,事后病休了五个多月。图为夏鼐匍匐清理万历帝后棺内散乱的冠冕等珍贵文物。
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是上世纪70年代震惊海内外的重大考古发现。当年夏鼐派遣多位得力的研究、技术人员,支持这项考古工作的发掘清理、器物绘图、编写报告,保证了高质量地顺利完成其学术任务。图为1973年12月,夏鼐在马王堆汉墓发掘工地进行现场指导(后立者:中夏鼐、左高至喜、右王
;前蹲者为当地技工)。
马王堆汉墓发掘并出土女尸引起广泛的关注,但当时国内学者对古病理学所知甚少。夏鼐为湖南医学院承担解剖女尸主刀任务的彭隆祥大夫,亲笔开列包括五种专著的“古病理学参考文献”,使他更加坚定信心,进一步明确目标,顺利地完成女尸研究任务。现在,彭隆祥大夫已是国内外知名的古病理学家,他深情地说:“是夏老为我指的路。”图为夏鼐当年亲笔开列的“古病理学参考文献”(原大)。
夏鼐十分重视在考古研究中应用现代自然科学方法。在他的多方筹划和大力支持下,考古所于1965年建成中国第一座碳-14断代实验室,对中国史前时期考古研究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1 ............

书籍插图:
书籍《夏鼐日记》 - 插图1
书籍《夏鼐日记》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夏鼐日记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