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中华经典藏书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中华经典藏书
墨子
李小龙 译注
中华书局
前言
《墨子》,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寂寞的书。
鲁迅先生说:伟大也要有人懂。而伟大的《墨子》却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沉默了两千年。长时间在黑暗中的沉默,不仅影响了对其深层思想的诠释,甚至影响了对其浅层语言的理解,而且,也限制乃至取消了其对中华文化建构的发言权,墨子的思想与精神只好潜伏在中华文化的潜流之中,或沉默,或偶尔嗫嚅着发出微弱的声音。
然而,历史是公平的,一部真正伟大的作品可以暂时寂寞,但不会永远寂寞,终究会迎来发言的机会,而且,这一发言必然是黄钟大吕,天下耸动。转机来自于传统文化的变革。西学东渐的历程与新文化运动的勃兴,为古老的中国文化打开了新的视野。新的目光触及到了黑暗中的《墨子》,才惊讶地发现,它原本就焕发着夺目的光彩。
在清末,有一批认识了西方的学者对墨子作出了新的判断。邹伯奇提出了“西学源出墨学”的说法,他认为西方的天文、历法、算学等,都导源于《墨子》,并曾经依墨子的理论做过小孔成像的实验,制造过望远镜与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照相机。张自牧在论说了墨家科技成就后说“墨子为西学鼻祖”。王闿运认为《墨子》是西方宗教的源头,如佛家之释迦牟尼、基督教之耶稣都无官位俸禄而被奉为圣师,当受惠于墨学。郭嵩焘认为耶稣视人如己的教义正是墨家兼爱的意思。黄遵宪则从五个方面来论述这一命题:即西方的人权源于墨子的尚同;西方的独尊上帝源于墨子的尊天明鬼;西方的平等博爱源于墨子的兼爱;西学物理发达,源于《墨经》;西学长于器械制造,源于墨学备攻乃至于墨子造纸鸢之术。甚至得出“至于今日,而地球万国行墨之道者,十居其七”的结论……我们并不否认这些说法有“数人之齿,而以为富”(《墨子·公孟》)的心理,但也要承认他们显然拥有了新的目光,并发现了墨子的价值。
在戊戌变法到五四时期,学人逐渐抛开了前者的夜郎心理,但对墨子的推崇却有增无减。《民报》创刊号卷首列古今中外四大伟人肖像,以墨子与黄帝、卢梭、华盛顿并列,被尊为“世界第一平等、博爱主义大家”。梁启超针对当时的国情,提出“今欲救之,厥惟墨学”的口号。爱国志士易白沙说:“周秦诸子之学,差可益于国人而无余毒者,殆莫过于墨子矣。其学勇于救国,赴汤蹈火,死不旋踵,精于制器,善于治守,以寡少之众,保弱小之邦,虽大国莫能破焉。”谭嗣同更为墨子精神的实践者,他不仅“深念高望,私怀墨子摩顶放踵之志”,而且能舍生赴死,慷慨就义,甘愿成为变革中不可避免的牺牲……
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崭新的一页,是伴随着墨子的被重新“发现”而缓缓打开的。
一 墨子、《墨子》与墨家
历史总会给人留下种种的遗憾:对于墨子这样一个伟大的人,我们直到现在却依然所知甚少,甚至连他最基本的姓氏也难以确定。如元代伊世珍在《琅嬛记》中引用《贾子说林》,称墨子并不姓墨,而是姓翟,因其母亲分娩前曾梦有乌鸦入室,醒来就生下了墨子,故取名为“乌”;清代周亮工《因树屋书影》卷十亦持此论;钱穆则认为墨子之所以叫墨子,是因为他是受了墨刑的囚徒;而胡怀琛与卫聚贤则认为他是印度人或阿拉伯人。这些奇怪的说法都表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墨子的生平资料太少,其真实的面貌已经被湮没在茫茫的历史沙尘之中。而我们对于墨子的论述,只能依据学术界大体认可的说法来介绍。
一般而言,人们认定,墨子姓墨名翟,出生地在今山东滕州,当为春秋战国之际的鲁国人(亦有学者坚持其为宋国人或楚国人)。他是宋襄公之兄公子目夷的后代,此人因封于目夷,故名目夷子,而目夷原为商朝所建的同姓小方国,即在今滕州市内。
墨子的生卒年也是一个研究界莫衷一是的问题。《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可见司马迁也已经不能知道墨子确切的生卒年了。而据学者的研究,大致可以推定墨子生于公元前480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大约相当于孔子逝世后,孟子出生前的时代。
墨子的身份据其《贵义》中的记载,可知地位当较低微,《墨子·鲁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里均曾记载墨子造车辖的事,后者甚至载其制木鸢,能在天上飞一天,由此可知,他也许曾从事过手工业,而且是一个能工巧匠。
当然,他的一生行事虽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但我们从《墨子》一书中便可以看到大概。他与孔子一样,以救世解纷为己任,立说授徒,周游列国。他平生足迹所至,曾向北到达齐国,向西到达卫国,多次游历楚国,到过郢都,到过鲁阳;亦曾劝阻鲁阳文君的攻郑,说服公输盘的谋宋等。而且,他还多次推荐自己的弟子去做官,以此来推行自己的思想。
《墨子》一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共有七十一篇,然而,现存的《墨子》已然不全了,只剩五十三篇。其中,有八篇有目无文,另有十篇既无目,亦无文。不过,可以知道均当为城守各篇的内容。
据先秦诸子的成书惯例,我们可以推测,《墨子》一书也并非墨子一人所作。但是,具体哪些篇目是墨子所作,学术界还颇有歧见,但大体上,比较通达的是任继愈的看法,即从《尚贤》到《非儒》的十一组二十四篇当是墨子当年系统讲解自己的学说,后为弟子记录整理而成的;而《耕柱》、《贵义》等五篇则相当于墨子的语录,都可以当作墨子的著述来看。不过,像《经上》等《墨经》六篇、《亲士》等七篇及《备城门》等城守各篇则或为墨子弟子整理,或为墨家后学记录,如果都看作墨子的作品也未尝不可。
据《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以此可知,在那个百家争鸣的辉煌时代,墨子所创立的墨家学派声势之浩大,超法逸道而直与儒家相抗衡。
《淮南子·要略》中说,墨子曾学儒者之业,授孔子之术,可见其最初是曾师孔学儒的,但是他对于孔子所主张的繁文缛节极为不满,故另为立说,从而走上了与儒学针锋相对的道路,他在产生之初就有与儒家争衡的意味。而且,其迅速崛起也当与其时之生产条件与社会关系有关。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他的影响越来越大,弟子也日益增多,从而形成了显赫的墨家学派。
《吕氏春秋·当染》记载,儒家与墨家“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又其《不侵》中说:“孔墨布衣之士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不能与之争士也。”这说明此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墨子--中华经典藏书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