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群书治要》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9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品读《群书治要》/刘余莉著.—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9
ISBN 978-7-5113-2776-5
Ⅰ.①品… Ⅱ.①刘… Ⅲ.①政书-研究-中国-唐代 Ⅳ.①D691.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183165号
•
品读《群书治要》
著 者/刘余莉
责任编辑/王 晖
责任校对/志 刚
经 销/新华书店
开 本/787×1092毫米 16开 印张/19 字数/230千
印 刷/三河市祥达印装厂
版 次/2012年10月第1版 2012年10月第1次印刷
书 号/978-7-5113-2776-5
定 价/32.00元
中国华侨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静安里26号通成达大厦3层 邮 编:100028
法律顾问:陈鹰律师事务所
编辑部:(010)64443056 传真:(010)64439708
发行部:(010)64443051
网 址:www.oveaschin.com
E-mail:oveaschin@sina.com
目录
上 篇
修身为本,教学为先:
实现和谐的必由之路
第一讲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从《群书治要》看文化的本质
第二讲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从《群书治要》看官德修养与国家盛衰
第三讲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
第四讲 孝悌为本,上施下效——
从《群书治要》看道德教育的经验
下 篇
爱民而安,好士而荣:
安危荣辱的两大关键
第五讲 民贵君轻,富而后教——
《群书治要》中的民本思想
第六讲 任贤使能,纳谏远佞——
《群书治要》中的用人之道
第七讲 八观六验,三参九虑——
《群书治要》中的观人之道
第八讲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群书治要》中的得人之道
第九讲 德不称位,能不称官——
《群书治要》中的用人大忌
上 篇
修身为本,教学为先:
实现和谐的必由之路
第一讲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从《群书治要》看文化的本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要重视文化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什么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之后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到了十七届六中全会又提出了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呢?如果联系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看一看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我们对这个文件就不难理解了。
《论语》上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孔老夫子到卫国去考察,他的弟子冉有给他驾车,孔老夫子对冉有说:“这个地方人口已经很稠密了。”冉有就问:“人口已经很稠密了,还应该做什么呢?”孔老夫子就说了两个字“富之”,也就是说要使人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已经使人们富裕了,还应该做什么呢?”孔老夫子又说了两个字“教之”。也就是说,在孔老夫子看来,要能够使社会和谐,我们只要把“富之”“教之”这四个字做好了,那么社会和谐就能够达到了。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仅仅重视了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温总理在2011年的4月份《讲真话,察实情》的讲话中就这样提到:“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治的推进,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举例来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就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这就说明社会中的道德问题已经引起了温总理的关注,也引起了全国上上下下的关注。所以,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又有这样一句话:“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等等。”那么,通过文化建设我们能够解决这些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以及社会成员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的问题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到文化的本质上来理解。
说文解字:“化,教行也。”
“文化”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词来构成的。这个“文”就是指文字、文章、礼乐制度、鼓乐、曲调,等等。而“化”就是人受教而变化,本义作“教行”解。在《说文解字》上把“化”解释为“教行”。人们接受了道业、变化气质、改过迁善,在各方面起了若干的变革,这种“变革”就称为“化”。所以“文化”二字合而言之就是以文字、文章、礼乐等文艺形式变化人的气质,使人达到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目的。所以说文化的本质是“以文化人”,通过文化建设可以提升人的素质、变化人的气质,等等,所以古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一、文以载道,经典旨归
《群书治要》这本书,是唐太宗李世民授命魏徵、褚亮、虞世南、萧徳言等大臣把唐朝以前“经、史、子”之中的精华,特别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理念概括总结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是奠定唐太宗“贞观之治”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古人的文章不是像现代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分类的,而是以“经、史、子、集”来分类。“经、史、子、集”中的内容都是讲道、谈德,起到的是给人们以道德的教化作用。所以,中国古人说“文以载道”。
(一)“经”中论“道”
说文解字:“经者,常也。”
首先看一看“经”。“经者,常也”,它记载的是恒常不变的道理。比如说,《易经》上有这样一句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古代的圣贤人上观天象,观察到了四时的变化;下观人文,也就是社会的人伦关系,以此来教化天下的百姓,让人们知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理。很多人自以为是地说:“学习圣贤经典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际上,凡是写在经典之中的那是没有糟粕可言的。很可惜的是,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很多人拿自己的眼光去衡量古圣先贤的智慧,一句是糟粕就把它删除了。不同的是,有一些学习传统文化的人特别是学中医的人就非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品读《群书治要》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