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之争与文明自觉_中国语境中的施特劳斯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 录
徐戬
编者说明
徐戬
高贵的竞赛(代序)
刘小枫
刺猬的温顺(2001)
甘阳
《政治哲人施特劳斯》后记(2003)
张旭
施特劳斯在中国——施特劳斯研究和论争综述(2003)
邓正来、曼斯菲尔德 等
与施特劳斯学派相关的若干问题——与曼斯菲尔德教授的对话(2008)
马恺之
哲人的自由,哲人的沉默——施特劳斯与中国哲学(2008)
刘小枫
施特劳斯与中国——古典心性的相逢(2009)
张志扬
启蒙:落日前的凭吊——为“五四”九十周年而作(2009)
包利民
“《罗尔斯篇》”与古今之争的得失(2009)
陈建洪
张皇失措的哲学(2009)
张文涛
施特劳斯、古典学与中国问题(2009)
韩潮
天人之际·古今之变·中西之会——施特劳斯西来意(2009)
附录
施志高
通识教育——通俗化还是教化(2009)
徐戬
斯言之玷——审视一个中国的施特劳斯门人(2008)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古今之争与文明自觉:中国语境中的施特劳斯/徐戬选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
ISBN 978-7-5617-8066-4
Ⅰ.①古… Ⅱ.①徐… Ⅲ.①施特劳斯,L.(1899~1973)—哲学思想—研究 Ⅳ.①B712.5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0)第174894号
本书著作权、版式和装帧设计受世界版权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保护
六点学术
古今之争与文明自觉——中国语境中的施特劳斯
徐戬 选编
责任编辑 刘丽霞
封面设计 储 平
责任制作 肖梅兰
出版发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社 址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邮编 200062
网 址 www.ecnupress.com.cn
电 话 021—60821666 行政传真 021—62572105
客服电话 021—62865537
门市(邮购)电话 021—62869887
门市地址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校内先锋路口
网 店 http://ecnup.taobao.com/
印刷者 上海市印刷十厂有限公司
开 本 890×1240 1/32
插 页 1
印 张 9.75
字 数 200千字
版 次 2010年11月第1版
印 次 2010年11月第1次
书 号 ISBN 978-7-5617-8066-4/B.582
定 价 29.80元
出版人 朱杰人
(如发现本版图书有印订品质问题,请寄回本社客服中心调换或电话021-62865537联系)
古今之争与文明自觉
——中国语境中的施特劳斯
徐 戬 选编
每当火焰熄灭的时候,对于只见过这种火光的人来说,他们以为现在消逝的是太阳。
——施特劳斯
编者说明
施特劳斯在中国学界引起巨大反响,其言述已然参与重述中国问题的多元格局。有鉴于此,编者深感有必要搜集晚近学界有代表性的相关论文,为研究施特劳斯对当代中国的意义和影响提供基本文献。对于身临其境者来说,回顾十年来的艰难步履不免令人感叹。
文集标题已经显明,古今之争同文明自觉有着深刻关联。编选这样一本文集,旨在关注当代学人如何面对施特劳斯对现代各种“主义”的根本挑战。摆脱种种“主义”制造的影像,有助于我们逐渐认清自己脚下的根基。不言而喻,这是我们分内的事情。至于未来学人是否能够承负起天下文明的历史使命,仍须拭目以待——古人云:其难其慎,惟和惟一。
由于篇幅所限,对诸多为学界所熟识的文章只好忍痛割爱,因此,文集选目难免挂一漏万,敬请读者体谅。入选文章大多曾发表于国内正式刊物,收入本书时部分作者进行了修润。对于各位作者、首发期刊及本书编辑的热情支持,在此谨致谢忱。
编者
2009年10月1日
高贵的竞赛(代序)
徐 戬
当谈到人性的时候,人们通常基于如下的观念,亦即人性可能是这样的东西,它使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并使人出类拔萃,但实际上这种分离并不存在:“自然的”品性与被称为真正“人性的”品性并生为一。
——尼采
世纪之交以来,施特劳斯的思想和著述逐渐进入中国学界的视域。西方思想家进入中国语境,是改革开放以来司空见惯的学术现象。与以往颇为不同的是,施特劳斯不但唤起相当广泛的关注,同时也引发巨大的疑虑。当然,施特劳斯在西方学界本身就极具争议,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并未爆发类似的激烈论争。如何理解这种疑虑与沉默?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论争不绝于耳。尽管对西学的引进突飞猛进,学界对“中国问题”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分歧。
〔1〕
同过度的政治化一样,过度的非政治化同样不是社会常态。思想论争的一个积极成果在于,各种立场超逾了因早前社会过度政治化而滋生的逆反心态,开始正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所发生的急剧变迁。不但诸多学科在大学中迅速取得建制地位,而且均在深入西方学术的基础上从不同知识领域推进了对“中国问题”的理解。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身专业背景出发,形成了纷然杂陈的问题意识,自由主义、新左派、保守主义以及种种“后学”(包括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乃至女性主义等等)构成了多元化的学术文化格局。这不禁让人想起80年代的思想繁荣,无论是对康德、海德格尔抑或韦伯的引介,都在相当程度上深化了既有的历史意识——今天的几乎所有学术成就都归功于当时的个性解放思潮。有理由相信,迄今所取得的进步必将有助于破除真正的教条主义。
当然,在大学建制乃至学问论说中推进现代化,并未摆脱“中国问题”背后所隐藏的焦虑。当前,“文明复兴”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但关于中国文明的实质内涵的理解却莫衷一是。近来关于“普世价值”的论争表明,如何安顿中西政教思想之间的张力仍是令中国思想无法释怀的负担。
〔2〕
尽管学界的知识言述呈现多元态势,然而各种立场均在不同程度上分享了现代思想的基本前提。施特劳斯引起疑虑的原因或许在于,他看上去质疑了现代政治的主流信仰:我们耳熟能详的种种观念——诸如文化多元、开放社会、价值中立、个体优先等等基本价值——显得不再那么理所当然。甚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古今之争与文明自觉_中国语境中的施特劳斯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