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京沪众生素描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6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内容提要
本书是北京、上海的两位著名社会学家精心组织学生对这两个中国特大城市所作社会调查报告的汇编。
读者在这本书中看到的,既有这些年中国城市发展的成就和问题,也有伴生的社会危机或希望,更多的是这两个大都市中普通人的日常故事以及生活场景。开放性、丰富性,是这组城市生活报告的特点和价值。
读着这些文字,我们有可能读懂上海、北京,读懂城市,读懂中国……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双城记:京沪众生素描/郑也夫,陈映芳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ISBN 978-7-313-10112-9
Ⅰ.①双… Ⅱ.①郑… ②陈… Ⅲ.①社会调查—调查报告—北京市②社会调查—调查报告—上海市 Ⅳ.①D668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166186号
双 城 记
——京沪众生素描
郑也夫 陈映芳 编

出版社出版发行
(上海市番禺路951号 邮政编码200030)
电话:64071208 出版人:韩建民
上海春秋印刷厂印刷 全国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787mm×960mm 1/16 印张:25 字数:354千字
2013年7月第1版 2013年7月第1次印刷
印数:1~4030
ISBN 978-7-313-10112-9/D 定价:45.00元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告读者:如发现本书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印刷厂质量科联系
联系电话:021-33854186
双城记:生活还在继续
(代序一)
陈映芳
1
北京与上海,当今中国内地的两个超级城市,它们在这二十多年中神奇变幻的景象,早已为各种媒体的受众所熟悉。而读者们在这本书中所看到的,则是这两个大都市中普通人的日常故事以及生活场景。
“城市化”、“城市发展”,在经历了被呼唤被期待的喧嚣历程之后,如今已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的眼前,并支配着我们的生活。社会变迁不似文学故事般浪漫,今天我们看到的城市图景,远没有想象的那样美好——当以迪拜为代表的最新魔幻版城市在全世界面前惊悚登场之后,当2012年夏日的一场暴雨让北京城成为泽国之后,现代城市的图腾正在失去先前的光环和信徒。而有关“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美妙承诺,在中国,一如残存于墙壁上的老口号,留给大多数普通生活者的,是难以明言的复杂况味。
但是生活还将继续,还在继续。在探讨问题发生机制的同时,致力于发现“社会的可能性”,这应该是不少学者投身于社会研究的深层动机。这些年来,在教学、研究过程中,鼓励学生们“到现场去”——了解生活者的逻辑,寻找社会的生机所在,这成了我不经意间持续多年的一项工作。有些人倾向于将这类工作归入“底层研究”的范畴,这或许是社会田野调查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所具有的属性。但在我看来,社会生活的实践原理,理应是“为了社会的社会学”的重要起点(就如同人性之于文学、生命意义之于哲学那样)。它也应该成为一般社会成员了解自身、理解社会的重要视角,无论是出于对社会命运的忧虑,还是因为对未来的向往。
2
对每一个社会以及生活其中的社会成员而言,“社会调查”意味着什么?它首先意味着一种权力——观察社会、掌握社会实情的权力。就像社会统计学在欧洲曾被称为“政治算术”那样,社会调查具有天然的政治性,这种政治性有时体现为支配者对社会事实的定义权或诠释权的垄断,有时则可能以社会成员的自我阐释为形式——这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权力。社会状况“是什么”或“为什么”,这些对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命运都至关重要的信息及问题,谁有权去调查究明、谁可以来告知解释,在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制度和机制。
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曾被理解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也被认为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学术装置之一。在这一过程中,社会调查之于社会发展的有用性,曾被视为一种不言自明的常识。但是,有一些值得深究的问题多少被忽略了:谁可能是调查的主体?为了什么而调查?如果了解社会既是权力或权利,也是能力,那么,谁该掌握这些权力、权利与能力?
在今天中国的各种政府部门、产业集团的调研机构里,社会调查极为普遍地被运用于各种国情、舆情、商情等的调查项目。大学中的师生们,也因为各种科研项目的需要,忙着从事各类形式的调查。表面看起来,社会调查在中国不仅已经权力分散,而且门槛也极低(在欧美各国,社会调查有较严格的法律门槛和伦理约束)。但是,这其中存在一个要害的问题:在政治权力和商业力量之外,代表民众自身权益的、独立的“社会调查”,既少且难!
这涉及两个问题:其一是,在有关社会调查的制度框架中,专业的调查机构及其从业成员的存在,以及他们展开调查的动因和基本条件,或者依附于政府需求、商家需求,或者附着于大学科研项目之上(项目申报—审核制下的人文研究课题亦主要体现了对于学术研究的国家需要)。也就是说,在有关社会调查的制度中,我们的“社会”、“社会成员”,其实大多只是被设置为调查的对象、被诠释的客体,其本身却并不具备研究社会、了解自身的基本条件。
在这客观的制度因素之外,另一个问题在于,社会成员自身,如何能培养出探究社会、了解自身的意识和能力?公民之成长、社会之成熟,需要社会成员具备相应的认识自我、诠释自我的基本能力,唯此才能成为社会权利、社会主张的声张者,成为推动社会自我变革的真正主体。
这样的能力培育,理应成为公民教育、大学教学的基本理念。但是,理念的确立及落实,始终是个问题。在我们今天的大学中,学生们并不缺少参加各类专业实践的机会,在社会学这样的学科,由专业教师、政治辅导员以及团组织等牵头的科研项目、调查课题多得让学生们应接不暇。然而,基于人们了解自身状况、关心社会命运等动因的、独立自主的调查研究,既缺少足够的鼓励和支持,事实上也并不被视为大学的使命或专业教学的任务。在现实中,以笔者这些年来的教学实践而言,鼓励学生们探索自己内心关注的问题、指导学生们从事真正以自己为研究主体的社会田野调查,几乎成了大学中的另类教学实践。在教师,从体制课题或市场项目中腾出精力来,已是不易;在学生,业绩竞争之外的专业训练有何意义?而且,对不少学生而言,“基于内心价值关怀的问题意识”这样的要求,也意味着某种陌生 ............

书籍插图:
书籍《双城记——京沪众生素描》 - 插图1
书籍《双城记——京沪众生素描》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双城记——京沪众生素描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