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微讲堂:漫谈负责任的科学研究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正文
附录
主讲人介绍
现场录音精选
课程讲稿
正文
 
各位老师、同学,晚上好。今天我感到诚惶诚恐。王老师(王恩哥院士,北京大学校长)刚才介绍我是一个蛮不错的中青年学者,我心里觉得有些担当不起。而要在这里讲“负责任的科学研究”这样一个讲座,自己就不免觉得颇为难以胜任了。2004年,只是因为一些非常偶然的因素,我站到了化学学院为研究生开设的“学术道德规范与科技写作”课程的讲台上,之后研究生院的老师对我有了一点了解。本学期初,他们和我联系,希望我能在“才斋讲堂”上讲一讲和学术道德规范相关的话题。我想,虽然才疏学浅,但作为一个老师,在北大这个校园里我也有这样的责任。只是待会儿同学们可以听到,其实我的很多认识是感性的,并不能像一个深入系统地从事学术道德规范研究的学者那样讲这个严肃的话题,不过我尽力而为。
今年,教育部出版了一本《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在我们中国的大学里,这本指南是作为学术道德规范的学习材料,教育部要求各大高校做相关的宣讲来介绍其中的内容。我想,我们很多同学手头都已经有了这本小册子。这本小册子很明确地告诉大家哪些是我们应该做的,也告诉我们哪些是不能做的。在美国也有类似的学习材料。1989年美国科学院出了一本名叫On Being a Scientist的小册子。那是一本手册性的著作,旨在描述科研实践的规范与伦理基础,所针对的主要对象是美国研究机构的研究生。到1995年,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和美国医学研究院联合成立了一个“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员会”,对第一版的On Being a Scientist进行修订,完成了第二版。那本书的中译本在2004年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由北大哲学系的刘华杰教授翻译,中文译名是《怎样当一名科学家》。它所涵盖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都相当引人入胜,所以我在这里给大家做一个推荐。我想,我们大部分同学有机会都应该看一看那份材料。我今天讲的不少内容和观点,都是从那本书中来的。
现在说起学术道德规范,大家都会很警觉。其实在上个世纪最后的10年间,我们就看到我们国家的权威机构开始就此问题不断发布指导性文件。1999年,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联合出台了《关于科技工作者行为准则的若干意见》。2002年,北京大学也制定了《北京大学教师学术道德规范》,之后还进行过修订。可以说,就国内的基本情况而言,大家还是非常重视学术道德规范的,但在学术道德规范的践行中仍然存在令人担忧的状况。
这里我们先来看一位台湾教授给我的一封信,我是在2003年9月收到的。在那一年秋季开学后,化学学院组织一个研究生的报告会。由于当时院里正在安排我筹备“学术道德规范”课程,院领导就让我在报告会上谈一谈相关问题。其后,有关这个报告的消息出现在我们院的网页上。台湾中央大学李光华教授得知此事后,觉得有必要和我说一下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就给我写了一封信。在信里,他提到了2003年去欧洲参加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的一些遭遇。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是科学界非常著名的学术讨论会。在会议期间,李光华教授遇到了很多著名学者与同行。令他很惊讶很感慨的是,有三位欧美的教授非常主动地和他谈起有关中国作者所投化学学术论文的情况。三位教授中,一位是一份美国重要化学期刊的副主编,一位是一份国际学术期刊的主编,还有一位是一份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会成员。他们都在批评中国的作者没有责任心,不少人一稿多投,并且发现有不少论文的质量非常低劣。他们就因此而怀疑此种状况是不是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品质。李光华老师的这封信对我的触动很大。后来我每次在化学学院给同学讲学术道德规范的时候,都会讲这封信,并且我也想用这封信所提到的西方学者的观感来让同学们想一想中国人的文化品质问题,来想一想我们中国人到底怎么了。
现在离开2003年已经过去了7年的时间,我们的情况有没有好转?随着我们中国整体学术水平的快速提高,情况是在好转,但还是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需要我们努力去解决。我现在担任一份重要的高分子国际专业期刊Polymer的中国区副主编,也要处理相当不少的稿件。在这两个星期,我就收到了两份存在明显问题的来稿。有一稿件的投稿信首先指明了那是一份修改稿,但我们并没有看到作者针对审稿意见所作的回复,我们查找了数据库,也找不到原稿在哪里,这让我们觉得非常担心。去信询问后,作者告知这是一份original submission,是初投稿件,而投稿信中所述的只是一个无心的错误。这类无心的错误给我们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惑。我想一个严谨的学者在投稿时,他不应该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另外还有一篇来稿,同样让人觉得失望。在投稿信中,作者明确说明那是一份投给另一家出版集团所属杂志的稿件。这让我们感到,很有可能这是一份被那家杂志退稿的文章,作者似乎连投稿信都未修改即重投给我们。看到这样一封投稿信,其实这篇文章的结局就已很清楚。把稿件的内容看一下,就进一步发现文章写得很不认真,内容也乏善可陈,我们马上就予以退稿。所幸的是,这样的稿子现在是由一个中国的编辑来处理。但如果是由国外的编辑处理,是不是人家还会要问: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为何中国科学界的文化品质还是非常低呢?
刚才提到的与投稿相关的一些问题只是我们学术道德规范当中的一部分。学术道德规范中存在的问题事实上是世界性的。在这里给大家看《自然》杂志在2005年发表的一个评论。这个评论是一个调查小组调查了美国国家卫生署(NIH)资助的研究项目中科学家所表现出的不良状况后撰写的,标题令人震撼,叫“Scientists Behaving Badly”。评论关注的不端行为不仅有我们所熟知的剽窃、伪造、抄袭,还有其他很多类型,总共列了16条,涉及以往被认为是模糊的地带,比如在文章中将一些实验细节掩藏起来、在文章中忽视他人的工作、以及在研究过程中有意忽略一些与研究者想象不符的东西等等。按照现在我们的科学共同体对问题的认识来说,这样的行为是不能允许的。评论的作者对调查结果做 ............

书籍插图:
书籍《北大微讲堂:漫谈负责任的科学研究》 - 插图1
书籍《北大微讲堂:漫谈负责任的科学研究》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北大微讲堂:漫谈负责任的科学研究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