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先知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5.6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创新的先知
PROPHET OF INNOVATION
前言
有必要说明的是,
这本传记包括了两位主角:
一位是约瑟夫•
阿洛伊斯•
熊彼特(1883
~1950
)
,
另一位则是资本主义创新这种现象。熊彼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不仅如此,他还有着令人称奇的性格特点。他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几乎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而他的洞察力与他所处的发生经济巨变的时代、他自己在几次战争期间的动荡经历及其个人的不幸生活密不可分。
熊彼特作品的影响力如此之大,以至于当前有关资本主义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都与他相关,尤其是与他对创新、企业家精神、企业战略和创造性毁灭的强调相关。商业分析方面的专家认为,他与“创新和企业家精神”这两个术语密不可分,而第三个术语——
“企业战略”则是在他的帮助下得以普及的,至于第四个术语“创造性毁灭”则是他发明的。熊彼特之于资本主义正如弗洛伊德之于人的心智:他的思想已被普遍接受而且根深蒂固,以至于让我们的思想与他的基本思想密不可分。我写作本书的目的在于重温熊彼特的生活和工作,以便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评价熊彼特这个人及其影响。
尽管熊彼特本人对数字十分感兴趣,但本书不会是一部涉及过多统计数据的作品。不过,在我们认识熊彼特之前,先让我们用一种他很喜欢的快速统计预览法来简单考察一下他的研究对象——
资本主义。
当今普通美国人的现金收入是1800年时的二十多倍。如果你是美国人,试着想象一下你只花你收入的二十分之一来生活,由此所造成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可能让你不得不去种植自己生活所需的粮食,就像你的大多数先祖在1800年所做的那样。
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上大约80%的人口仍然非常贫穷。尽管许多富裕国家的人们知道这一点,但他们依然很难想象大规模贫困的残酷现实,尤其是那些极端贫困人口的悲惨境况。全球几乎有一半人口每天靠不足2美元的收入艰难度日,而美国的人均日消费额大约是100美元。最富有的20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是最贫穷的20个国家的人均收入的37倍。尽管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绝大多数国家仍然未能成功地让资本主义造福其国民。
不过,也有一些国家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回想一下日本和联邦德国是多么迅速地走出“二战”的混乱状态,这都是一国企业家精神和国家增长政策促进创新的生动写照。当然,美国也向这两个国家伸出了援手,这是因为美国想要日本和联邦德国成为自己的强大盟国,以便在冷战中共同对抗苏联。
另一个例子则与捷克有关。捷克是熊彼特的出生地,地处德国和奥地利中间。在移居美国之前,熊彼特也曾在德国和奥地利生活过一段时间。捷克人民拥有卷帙浩繁的繁荣工业化历史。不过,当纳粹以及后来的苏联强制实行其政治和经济体制后,捷克的经济遭受重创,这种伤害到1990年民主出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存在。1995年,捷克的人均收入只有德国和奥地利人均收入的五分之一。到2005年时,这一比例上升到了三分之二。
这些数字中的绝大部分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累积性力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比如在18世纪之前的几千年里,西欧国家的人均收入每630年才翻一番。而在现代资本主义广泛普及开来之后,西欧国家的人均收入每50年或60年就能翻一番,在美国只需40年,在起步较晚却从欧美的先例中获益良多的日本只需25年。甚至连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在《共产党宣言》中承认:“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而当《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首次发表时,“资本主义引擎”(
熊彼特如是称呼)才刚刚预热。马克思及其追随者率先运用了资本主义一词,他们还为资本主义发明了一个反义词——
社会主义。不过,要弄清资本主义的真正含义,我们还要看熊彼特是怎么说的。
从狭义上看,本书讲述的并不是熊彼特的经济思想。相反,它是有关熊彼特波澜壮阔的一生,及其矢志不渝地理解资本主义(一个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的动荡混合体)、资本主义的优缺点与资本主义对个人、家庭和国家影响的书。
熊彼特通过挑战他那个时代最强有力的思潮以及我们这个时代细化分工的趋势,揭开了资本主义的面纱。他不是只把精力放在经济理论上,而是让自己也沉浸在历史、法律、文学、商业、社会学、心理学、数学以及政治学的知识海洋中。由于资本主义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体系,所以他也让自己不仅仅成为一名经济学家。正如一位与其同时代的人所说的那样,熊彼特“可能是最后一位伟大的博学者”。
在熊彼特漫长的思想之旅中,出现了三次微妙的变化,而本书的三个部分正对应着这些思想转变。最初,他主要关注资本主义的经济学;接着,他的注意力转移到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上;最后也是他最得意的,他对资本主义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熊彼特在如此之多的领域解开了如此之多的谜团,他时而会为此欣喜若狂,而在这本书中我会将其原委一一道来。
没有创新,就没有企业家;没有企业家的功绩,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利润和资本主义的推动力。这种产业革命的氛围——
“进步”,是资本主义赖以生存的唯一环境。
——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周期》,1939年
第一篇 年幼的不幸遭遇(1883~1926):创新和经济学
序 他是谁?他做了些什么?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稳定的,喧嚣是你能听到的唯一音乐。
——约翰
•
济慈,写给哥哥的信,1818年
熊彼特1942年首次运用了创造性毁灭这个术语,用以描述创新性的产品和方法是如何不断取代旧产品和旧方法的。不仅如此,他还给出了大量例证:工厂的出现让铁匠铺销声匿迹,汽车取代了马匹和轻便马车,公司制颠覆了所有权。他写道:“创造性毁灭是资本主义的基本事实,而稳态的资本主义则是自相矛盾的提法。”
创造性毁灭这个概念表达了两种相互冲突的思想,这对一生充满无数矛盾的熊彼特来说不足为奇。熊彼特印证了菲茨杰拉德对一流聪明才智的检验,即拥有“头脑中同时持有两种相反的观点,思维仍然很活跃”的能力。在熊彼特的成长阶段,他的祖国奥地利一直被描述为一个“集技术和浪漫于一身”的文明国家,而用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创新的先知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