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三百首--中华传统诗词经典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出版说明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诗词是人类心灵的形象展现,尤其是古典诗词,她所具有的深厚的韵味和音乐性的特点,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具魅力的表现形式之一。
时至今日,诗词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拥有着广大的爱好者,人们心中那些幽微的情意仍要借诗词来传达。中华书局历来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出版了大量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近期,由中华书局发起,联合光明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华诗词学会、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共同举办了“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文化公益活动,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响应,人们积极创作投稿,掀起了一场古典诗词创作的热潮。随着活动的展开,我们认为有必要为人们提供一套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诗词读本,以方便读者的创作与欣赏。
朱光潜先生说:“学文学第一件要事是多玩索名家作品,其次是自己多练习写作,如此才能亲自尝出甘苦,逐渐养成一种纯正的趣味,学得一副文学家体验人情物态的眼光和同情。到了这步,文学的修养就大体算成功了。”这番话可谓是前辈大师的经验之谈,我们学习、欣赏和写作古典诗词,也应从“玩索名家作品”入手,有鉴于此,我们编选了这套“中华传统诗词经典”丛书,并作为参加“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的学习参考书。
丛书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关于如何写诗赏诗的理论著作。包括《诗词格律》、《诗词写作常识》、《怎样赏诗》、《怎样用韵》、《人间词话》等;二、最具代表性和普及性的诗词总集。如《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三、历代名家名作。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纳兰性德等人的作品。
具体到每一本书,我们的做法是:一、精选作家作品。入选的作家一般为诗词领域领一代风骚的人物,入选的作品以传诵程度为首要标准,且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二、引导扩展阅读。作家的选集中附一到两篇评论文章,帮助读者多维度了解相关作家作品;三、选用权威版本校勘整理。基本体例为正文、注释、评析三部分,各书根据内容的不同略有变化。为便于阅读,一般不出校记,注释力求准确简洁,评析旨在帮助读者领会诗词的意境及妙处。
丛书采用双色印刷,小32开本,只手可握,以便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徜徉于诗词的海洋,尽情享受诗词的华美情愫。
中华书局编辑部
二〇一三年八月
前言
唐诗、宋词、元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这已经成为人们非常熟悉的说法。
诗、词、曲的作者都是文人,不过,唐诗、宋词的作者多属于士大夫,是社会的主流,而元曲的作者,却沦落为末流。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统治者从草原入主中原,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压制原有的文化风气,采取民族歧视政策,把人分成四等:地位最尊贵的是蒙古人,其次是色目人(主要指西北各民族),汉人地位低,尤其低下的是南人,即南方的汉族人。这种优劣分等,有意压制了原南宋辖区的人民。汉族人不能担任朝中要职,即便是各省的最高长官,也一律用蒙古人。
隋唐时期开始科举取士,汉族读书人最主要的发展道路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元朝建国之后,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居然废除了科举制度,可以说是彻底断绝了普通汉族人的仕途。即使后来恢复了科举考试,也采取不平等措施。汉人、南人的应试难度大,考中的人数少,从录取到任职,都受到了排挤和歧视。
如果把各种人再分等,那么地位最低下的莫过于“八倡、九儒、十丐”,儒生混迹于倡优妓女和乞丐之列。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儒生在元代所遭受的打击,都是空前的残酷。
众多的汉族读书人,才华优异,却受到当局政策的压抑,没有上升的途径,不能为国效力,抱负不得施展,只好沉沦市井,与艺人结合成书会,为歌儿舞女写作,创作了大量戏曲作品,促成了元杂剧的繁荣。通常所说的元曲,其实是元杂剧、元散曲的统称。不过,在习惯用法上,元散曲也多简称为“元曲”。
满腹经纶却前途暗淡的读书人,或者看破世情而消极,或者歌咏隐逸情怀,或者放纵浪子风流,或者辛辣讽刺不平现象。这几类主题,在元曲中最为常见。
元散曲今存小令约三千八百多首,套数约四百五十多套。
所谓小令,指篇幅短小的单支曲子,又称“叶儿”。所谓套数,也叫“套曲”,由同一种宫调的数支曲子按顺序组成,曲子的数量多少不限,全套曲子都押同样的韵,以〔煞〕调或〔尾〕结束。元杂剧的形式是,每出戏分四折,每一折的演唱部分就是一个套曲。为了和杂剧中的套曲相区分,散曲中的套数也叫“散套”。
散曲当中,除了小令、套数,还有一种带过曲。带过曲由两三支小令组成,这两三支小令宫调相同、音律衔接。如《雁儿落过得胜令》,由《雁儿落》《得胜令》两支小令组成;《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由《骂玉郎》《感皇恩》《采茶歌》三支小令组成。带过,可称为“带”“过”“兼”。带过曲的篇幅比小令长,比套数短,属于小令的变体,丰富了散曲的表达形式。
唐诗、宋词在它们各自的繁荣时代,大都能配乐演唱。随着时间推移,各个时期的音乐形态也发生了变化,原本配乐演唱的诗、词,变成了案头的文学读物。元曲又应时而生,成为新的配乐演唱的文学体裁。凡是作曲,必须选择宫调。不同的宫调,具有不同的声情色彩,曲子的内容要与之配合得当。
元曲起源于宋金时代的市井俚俗歌曲,所使用的语言是北方口语,所押的韵属于“官话”系统,更贴近当时的生活。与唐诗、宋词的用韵不同,元曲所用韵没有入声,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平、上、去三声可以通押,也不避讳重韵。而且在固定的句式格调之外,元曲可以增加衬字,衬字的位置和字数比较随意。如“我是一粒铜豌豆”,加上衬字就变成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关汉卿〔南吕〕《一枝花》)。衬字使得元曲语言更加泼辣通俗。对仗是诗、词艺术的重要特征,元曲还创造了“鼎足对”,就是三句一组的对仗句。如“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马致远〔双调〕《夜行船》)。以上这些特征,使得元曲的形式更加灵活多变,表达手法更加自由,特别适合描写通俗场景、抒发活泼丰富的感受。
元代散曲创作,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作者,如元好问、杨果、卢挚等人,兼写诗文;而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人,兼写戏剧。前期的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元曲三百首--中华传统诗词经典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