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人生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7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序
儒学编
一 儒的名义和儒家起源
二 孔子与六经
三 孟子对儒学的发展
四 孟子的性善学说
五 荀子对儒学的发展
六 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
七 朱熹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
八 儒学与精神文明建设
人生编
九 对儒学要全面地理解
十 儒学与宗教的异同
十一 大化流行
十二 人的发现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与作用
十三 “和而不同”——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法
十四 幸福与解脱
十五 人生、永恒与不朽
序
在宇宙间人为万物之灵。人之灵处,人之可贵,则在于人类能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改善自然,利用自然,创造文化,参赞天地之化育,故人与天地参,其他物类种群则不能参赞天地,创建文化。
《大易》所谓“人文”,用今天的话说即指人类文化而言。人类文化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曰物质文明,二曰社会制度文明,三曰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人们生活的基础,今天人类的物质文明已达到很高的程度。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不仅富足,而且不断地进步、提高。古人幻想的“千里眼”“顺风耳”“日行千里,夜走八百”,现在信息时代不仅成为现实,并且大大超过了“顺风耳”“行千里”的速度。在社会制度上,由奴隶制到封建制到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制度,总体上来看也不断有所改进和发展。但在精神文明方面,精神文明的进化与发展则不是与物质文明同步的。人类的精神文明包括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在精神文明方面还得吸收、消化前人创造的成果,加以扬弃、提炼,推陈出新并加以弘扬光大。《儒学与人生》就是为此而写的。
《礼记·礼运》说:“人者,天地之心也”。这个“心”就是中心、核心的意思。儒学以人为本,儒学就是人学,也是“仁学”。儒学对人类的精神文明有一套系统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人有个体的“人”。个体的“人”,就是儒学讲的“修身”“修己”。人不能离开群体、社会而生活,群体小至家庭,大至社会、国家、天下。儒学讲齐家、治国、平天下,讲世界大同,有一套既切实又理想的“内圣外王”之道。这里涉及哲学、政治、伦理、道德、礼制、法制等诸多方面。总之,儒家理想的“大同世界”是既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和谐共进,日新又新的世界。儒学在“修己安人”,提高人类的精神文明,提高人的思想境界等方面,有系统的理论阐述,对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发展和提高,大有裨益。《儒学与人生》正为此导乎先路,提供丰富的资源和营养成分。
2013年1月作者于北京
儒学编
一 儒的名义和儒家起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这是一般公认的历史事实。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经发生过一场辩论。胡适在1934年发表了一篇洋洋洒洒五万字的长文《说儒》。这篇文章首先对章太炎的《原儒》提出疑问,表示不满。然后论证儒是殷民族的教士,他们穿的是殷服,行的是殷礼,他们的人生观是亡国遗民柔顺的人生观。再次说明儒的生活以治丧相礼为职业,孔子的贡献就是把柔懦的儒改变为刚毅进取的儒。
胡适是针对章太炎提出问题的。太炎的《原儒》认为儒有达名、类名、私名三种不同的含义。首先要说明太炎的《原儒》并不是一篇专门探讨儒家起源的文章。他从文字训诂开始,征引故籍,说明在古书中“儒”有几种不同的含义。平心而论,他讲的还是比较全面的。
章太炎据《周礼·天官》“儒以道得民”郑玄注说:“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胡适对此提出两点怀疑:一是认为“《周礼》本身就很可疑”,他不相信周代有专习六艺的儒。二是郑注乃“东汉晚年学者的说法”,不足为信。但奇怪的是胡适却对东汉许慎《说文》“儒,柔也,术士之称”的说法深信不疑。这里涉及史料的鉴别和应用问题。《周礼》固然不是周公旦之作,但《周礼》再晚,也晚不过许慎,即使说《周礼》经刘歆伪窜,但刘歆也比许慎早。何况《周礼》经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它的成书最迟也不晚于战国时代,其中反映了不少的周代社会政治情况。怎么对这种资料就不可以加以抉择征引呢?
关于“儒是殷民族的教士”,胡适还举出几项证明。他说儒服是殷服。胡适引《礼记·儒行》说:孔子“长居宋,冠章甫之冠”。《士冠礼》云:“章甫,殷道也。”周代的冠叫“委貌”,殷代的冠叫“章甫”,夏代的冠叫“毋追”。委貌比较矮小,章甫较大,毋追形制最大。穿衣戴帽有时代性,有地方性,有习惯性。只要是当时通行的衣帽服饰,穿戴什么都行。章甫虽为殷冠,但周朝的人还戴这种帽子,所以孔子弟子公西华说:“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论语·先进》)因之就不能从“冠章甫”得出“儒服只是殷服”的结论。春秋时列国并存,各国的冠服可能有所不同。《礼记·儒行》说:“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可见孔子的“冠章甫”是为了入乡随俗,正如我们到少数民族地区,也做几件民族服装来穿,这只能说明孔子是“圣之时”,入乡随俗的性格,他自己也否认有所谓“儒服”。孔子损益四代,主张“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论语·卫灵公》)。他的中心思想则是推崇周文化,所以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胡适为了证明儒出于殷的假说,把《周易》也说成殷民族的卜筮书。固然殷代的迷信很重,遇事都要占卜问神,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大量卜辞可证。但殷商占卜用龟甲牛骨钻孔灼之。古称《三易》,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孔子说:“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礼记·礼运》)《归藏》首坤与《周易》首乾,其体系截然不同,胡适臆断说《周易》是殷人卜筮之书,真可谓大胆的假设。他又以“儒”为商祝之一。但不论“商祝”“周祝”,从未见有称之为“儒”的,这种论证岂不就落空了吗?至于他根据《说文》儒训柔,从而引申出柔弱、柔顺的亡国遗民的人生观,这也纯属一种推想。亡国遗民,一般来说至少有几种类型。一种是亡国之后,甘愿做顺民、奴隶,服从于征服者,这种人生观可能如胡适所说是柔顺的。一种是亡国之后,不甘心失败,处心积虑,时刻企图复辟,这种人生观往往富于反抗性,死而无悔。还有一种人,亡国之后,弃旧迎新,适应新统治者的需要,当个奴才,也可升官发财,保其爵禄。大多数的人则是“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儒学与人生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