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识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诗与识:中国古典诗歌审美统一论
作者:宋烨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01-01
ISBN:9787300287102
价格:88.00元
目录
CONTENTS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问题群的提出及本书结构体系的展现
三、研究的目标、当代智识追求以及真实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超越审美分歧:美何以具有普遍性
第一节 “审美”的认知属性与西方美学重视认知的思想传统
第二节 康德论审美的普遍有效性:作为审美判断之认识论基础的“非确定性知性”能力
第三节 “非确定性知性”的深层问题
第四节 休谟关于审美普遍性的经典探讨及与康德的比较
第二章 古典诗歌审美活动所依据的普遍知性法则
第一节 概念何以能够用以指称世界?——普特南与“指称相似论”
第二节 古典诗歌艺术中的概念因素及其背后的知性法则
第三节 “概念性命意”与“意象性命意”之分野:古典诗歌知性法则的基本类型
第四节 与传统诗学话语之间的对应转化问题
第三章 中国诗学史上最富知性意蕴的命题:诗以“识”为主
第一节 叶燮之前的“贵识论”诗学传统及其局限
第二节 叶燮杰出的“贵识论”思想
第三节 “识”背后的知性秩序:“活法”及其与康德“不确定的概念”之间的比较
第四章 “志”“情”与“识”之间的关系及“意”的媒介作用
第一节 “言志”“缘情”与“思无邪”
第二节 “意”对“情”与“志”的统摄作用
第三节 关键环节:“意由于识”以及对下面诸章的统领
第五章 “意”的知性分析
第一节 “意”的运动方式:“辞前意”与“辞后意”问题
第二节 “意”的知性属性:科林伍德的杰出分析
第三节 “意”中的情感:表现情感为何本质上是认知活动
第六章 “气”何以通向“识”:“气”的知性分析
第一节 自然之气与道德之气
第二节 拨开文气的隐喻之雾:气附“意”而生
第三节 文气与声调的关系
第七章 “格”何以通向“识”:“格”的知性分析
第一节 以“意”释“格”:“格”对“意”的依附性地位
第二节 典型的以“格”为中心的衍生概念
第三节 “命意”的非概念化以及“格”依附性地位在康德美学上的根据
第八章 “理”和“识”的关系:“理”的知性分析
第一节 罕见的思维高度:叶燮论“理”
第二节 翁方纲“肌理说”新探
第三节 “有理而不涉理路”:严羽的审美二律背反
第九章 “意境”和“识”的关系:“意境”中的知性问题
第一节 “意境”概念的性质:中性还是评价性?
第二节 “评价性意境概念”在近代以来的兴起
第三节 “意境”的诸要素分析及其整体艺术理想上的局限性
第十章 古典诗歌知性价值的集大成代表:杜甫的诗识与杜诗艺术的知性含量
第一节 杜甫“诗史”类作品引发的争议及古人对“诗”“史”关系的理解
第二节 “诗歌”区别于“历史”的独特知性品格
第三节 杜甫的伟大“诗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在中国当今波澜壮阔的现代化进程中,商业的繁荣与物质的丰裕成为时代文明发展成就的重要标志,层出不穷的新奇事物不断地侵浸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大众的兴趣和欲望在应接不暇的各种新兴逐乐潮流之间快速地生灭流转。移动网络时代的彻底崛起更是全面加速了这种趋势,一个人只要随意浏览一下身旁的智能手机,无限纷繁的趣事就可以铺天盖地在他面前涌现。相较之下,我们的传统文学遗产,即便是在现代人文学科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中也早已被推至边缘性地位。尤其是那曾经辉煌无比、代表着汉语言艺术巅峰成就的古典诗歌,如今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而蜕变为极少一部分人的个人修养和精神消遣。然而一种更为通达的看法是,只要还有一批人坚守和传续着经典,那么对其被边缘化的现实本身就不必去忧虑和惋惜。社会全面而持续的进步更需要公民具有现代化的精神趣味和智力功能,传统文学的辉煌成就只要仍能保留和深植在少部分国人的精神世界里,这也就是向我们祖先的才智致以敬意了。这里真正值得严肃对待的问题存在于少数人那里,如果古典诗歌在现代注定是小众的文化诉求,那么这一小众群体便有了相对重要的意义——如果他们对诗歌文学抱有一种严肃的热爱,并真诚地为古人的艺术成就感到钦佩与自豪,那么他们就有理由去勉励自己成为能力胜任的文化传习者。我们深切地感到创作与欣赏古典诗歌本质上是一种艺术活动,它不应是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自我陶醉与随性消遣。对于体量庞大、泥沙俱下的古典诗歌来说,拥有可观的文学训练以保证心智总能做出正确的鉴赏判断是极为必要的。面对艺术之美,人唯有在严肃的态度与充分的准备之下,才可能去理解艺术家曾真切地享有过的精神世界,或者说去理解他们曾深刻经历过的那些高峰艺术体验。
然而一个显见的事实是,在许多人的观念中,严肃的态度与敏锐的判断力对于艺术事业来说其必要性与可欲性要远低于对于其他事业,例如科学。毋庸置疑,人类因在科学上的漫不经心而产生的谬见,将会以科学事业本身进展的受阻为代价,科学知识在现实世界中所展示出的改变世界物质面貌的巨大力量,将不得不使科学家以最严谨负责的态度从事科学事业,去竭力探寻科学世界中的真理。然而艺术却远没有像科学那样的声望与威力,艺术不会因为人们没有鉴赏力而让人们为此付出什么沉重的物质代价。对一件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错误评价似乎并不会给人们带来什么肉眼可见的损害,即便是对艺术史上那些公认的杰作亦是如此。在古今的很多人看来,像诗歌、绘画、音乐、雕塑这些典型的艺术类型,它们给人带来的只不过是一种短暂的满足感而已,而这种满足感却又由于人的官能感受的不同而不同。相比较而言,科学知识则具有坚实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因为一般人认为检验科学知识之真伪的准则只在客观的外部世界当中,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任何人如果拒绝承认与接受那些已经被证明为真的基本科学知识,都将受到世人普遍的批评或者嘲笑。而检验艺术之美丑成败的准则仅存在于因人而异的主体内部官能当中,这意味着在艺术的审美价值问题上,没有所谓客观正确的或者妥当无疑的评价,有的只是因人而异的私人感受,艺术价值之高低优劣只是偶然地依赖于其对不同人群取悦程度上的高低而已,对艺术品的任何反 ............

书籍插图:
书籍《诗与识》 - 插图1
书籍《诗与识》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诗与识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