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一场最高虚构的雪_关于当代诗歌的细读笔记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像一场最高虚构的雪
著者:张清华
主编:洪子诚
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第一辑
黑暗的内部传来了裂帛之声——由纪念海子和骆一禾想起的
谈海子的抒情诗


祖国就是以梦为马——细读海子的《祖国(或以梦为马)》
“雨和森林的新娘睡在河水两岸”——关于海子诗歌中肉体隐喻的阅读札记
第二辑
先驱者归来——英译《食指诗集》序言




桃花转世——怀念陈超
一切不可言传的都是生命的赞美辞——关于大解诗歌的三言两语





在忘川与鬼魂交谈
“我的历史更像漂流的云朵”——关于长征《习经笔记》的笔记





南国雨夜中那些词语的幽灵——关于陈陟云《梦呓,难以抵达之岸》的阅读札记







狂欢的不只是词语,还有生命——桑克诗歌读记
怀念一匹羞涩的狼——关于卧夫和他的诗
第三辑
在生存与精神的极地——关于安琪诗歌的随记
“这几乎使我失明的光……”——关于寒烟的诗
语词的黑暗,抑或时代的铁——关于郑小琼的诗集《纯种植物》




“与诗歌结拜为忧郁的姐妹”——关于冯晏的诗
“一只飞鸟邀约了整个森林”——序《三色堇诗选》






灵魂的蛇行——关于路也的两首诗
第四辑
黑火焰在土地上燃烧——关于吉狄马加的诗歌
一 母题:土地与太阳,黑色与火焰
二 皈依或超越:在民族与人类意识之间
三 写作资源:沿着艾青的光芒
“我终于可以远眺整个时代”——关于骆英的《7+2登山日记》
一个人逆水而上
在词语的稻田抑或时光的镰刀下——潘洗尘的《被劫持的季节》
“心里敞开了星空一样的光芒”——蒋三立诗歌读记
“用思想的毛孔感受世界”
“生活的尖牙”和“诗歌的姿势”——关于朵渔诗歌的一点随感
“他心中沉重的部分沸腾着要重归大海”
第五辑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六十年诗歌的一个掠影




“像一场最高虚构的雪”——从《原诗》说到青年诗界






汉语在葳蕤宁静的南方
“00后”如何续写历史
“北师大诗群”的前世今生
但愿我们不会错读苦难
民刊读记:0000—0000年
一 闪电的和恒常的(0000年上)
二 高调的诗歌之低
三 幽灵的愤怒与体味的极限(0000年上)
四“鄙俗时代”与“神性写作”(0000年下)
如何描述新诗历史?——《中国新诗总系》读记




第六辑
黑夜里的百合
“在你恐惧中颤抖的胸怀”——关于韩国现代诗人金素月的读札
附录
《0000—0000:中国优秀诗歌》入选理由
推荐十位重要的当代诗人
关于“新诗十九首”的评语
后记
一首诗未必释放一种意义,正如世上大多数事物并不释放意义。
——〔美〕华莱士·史蒂文斯
自序
张清华
在英美人发明“细读批评”之前,似乎从来不存在一种单从文本出发的阐释工作。但细察中国文学批评史,我们的先人却似乎早已有一种类似的实践。而且就“批”与“评”而言,在中国人这里,是产生于读者与文本及作者的一种“对话”,常穿插于行文之中、原书之内,行间为批、文末为评。此早见于各家经史子集的注疏,仅就《史记》版本而言,正文间就同时穿插了“集解”“正义”“索隐”等内容,文末还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太史公曰”云云,读其文可谓有种类似“复调”和“解构主义情境”的体验。在文学领域,则盛于明清之际的小说批评。如张竹坡批评《金瓶梅》、李卓吾批评《忠义水浒传》、毛宗岗批评《三国演义》,至于《红楼梦》的批评,则更是产生出了一门让人望而头晕的“红学”。批评文字的掺入,使这些小说都变成了“双重文本”,彼此构成了一种“中国式的解构主义”实践。在诗歌领域,我们的先人也同样有很多精细的做法,历代选家的各种归纳和分类、诗家所作繁多的“诗话”,都有细读功夫在其中。然诗歌与小说终究不同,很多阐释并不求达诂。从孔夫子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开始,就很有些刻意的语焉不详——明明有很多需要阐释的复杂含义,有许多“无意识”的、身体的、力比多和性的隐喻闪烁其中,却偏要说“思无邪”。还有王国维式的那些感悟之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体味,古今成大事者之“三重境界”云云,都是越过逻辑直奔真理的讨论,而并不刻意体现字里行间的“细读”功夫。
细观两种批评,英美的“新批评”强调的是唯文本论,不准备考虑作者的因素,而只探察“文本”本身的技术与含义。但在中国古人的批评观里,则首要强调“人本”的意义,从孟夫子的“知人论世”,到司马迁的“悲其志,想见其为人也”,历代的读书人无不强调这种读其诗书、设想其人格境界的“人本”立场。而这也正是笔者早在十多年前即试图诠释的“上帝的诗学”之理由与缘起。所谓“上帝的诗学”,实在是一种极言之的借喻,是“生命本体论的诗学观”的一种说法。即,对文本的认知,应该基于对写作者生命人格实践的探知与理解。这就像“上帝”——或者造化与命运法则本身——所持的公平,他赋予了写作者多少痛苦与磨难,就会在文本中还其以多少感人的力量与质地。而这也正应了中国人“文章憎命达,诗穷而后工”的理解,从司马迁所说的“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发愤著书”,到杜甫怀想李白时所叹的“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从韩愈的“不平则鸣”,到欧阳修的“穷而后工”,都是近乎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诗学观的典范论述。
而此种理解,在雅斯贝斯的哲学中也得到了类似的阐述,他在推崇荷尔德林等作家时曾解释道:伟大作家“是特定状况中历史一次性的生存”,“伟大的作品,是毁灭自己于作品之中,毁灭自己于深渊之中的一次性写作”。他列举了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米开朗琪罗、荷尔德林和梵高,认为他们都是此种类型的创造者。从人格上说,他们要么是一些失败者,要么是一些“伟大的精神病患者”。在所有伟大的诗人中,“只有歌德是一个例外”,只有他成功地躲过了深渊和毁灭。这些说法与司马迁以来的人本主义文学观可谓是相似或神和的。当代的海子也表达了近似的观点,他说,“伟大诗歌是主体人类突入原始性力量的一次性诗歌行动”。这种不可复制的一次性,指的也是文本与人本的合一,生命人格实践对作品的 ............

书籍插图:
书籍《像一场最高虚构的雪_关于当代诗歌的细读笔记》 - 插图1
书籍《像一场最高虚构的雪_关于当代诗歌的细读笔记》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像一场最高虚构的雪_关于当代诗歌的细读笔记 - (EPUB全文下载)